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2021年以来,昆山市积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政策下倾,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为抓手,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打通基层治理末梢,引导小区居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使权利、表达诉求、解决纠纷,推动形成小区治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受益的良好局面。
【任务措施】
一是凝聚政治引领力量,“大党委”联动共治“大作为”。以党建引领“法治小区”建设试点,印发《关于打造“红管先锋”引领基层治理的实施意见》《昆山市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社区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凝心聚力作用。建立小区“两委”成员挂钩联系小区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依托“红管先锋”项目,积极推进“党建网格+治理网格+服务网格”三网融合,加强物业行业党的建设,引领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小区治理,精准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和项目清单,共同谋划基层党建、小区治理、居民自治等工作,联动开展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法律法规宣传、环境整治等活动,有效解决小区治理力量不足、服务资源短缺、物业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让群众诉求更顺畅、问题解决更及时、服务提升更暖心。2021年,昆山市打造“红管先锋”引领基层治理项目荣获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十佳案例。
二是集聚自治强基力量,“一盘沙”变成治理“一盘棋”。充分利用小区内的居民议事长廊、社区党建服务点、公共法律服务点、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或道德法治讲堂等阵地,通过“百姓议事厅”“公众评判庭”等“援法议事”载体平台和“圆桌会议”、党群议事会等多方议事机制,共商小区治理突出问题,实现资源共享、问题共解、民生共促。制定并完善符合小区特点的居民公约,全面提升小区居民自治管理主观能动性,推动小区自治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小区”建设,培育邦和司法、铭坤司法社会工作事务所、乐融融法律服务中心等司法行政类社会组织,参与小区居民公约制定、业委会换届改选、物业公司选聘等工作,及时解答小区居民提出的各类法律问题,扩大公益法律服务覆盖面,为小区自治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撑。
三是汇聚法治保障力量,“独角戏”走向法治“大合唱”。通过在小区公共活动区域,建设法治长廊、法治宣传栏、法治亭等法治阵地,营造出门有法、抬头见法、休闲学法、居民话法的良好法治氛围。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拓宽法治宣传渠道,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强化矛盾纠纷化解,推广“苏解纷”微信小程序、“法润民生”微信群,广泛收集物业管理、小区居住等方面社情民意,畅通群众诉求反馈渠道,及时发现并消除矛盾纠纷苗头隐患。落实“3个1”工作法,即每个小区设置1个矛盾纠纷调解室,配备1名以上调解员,每周开展1次矛盾纠纷隐患排查和调处活动,努力做到“小事不出小区、矛盾不上交”。在有条件的小区成立“三官一律一员”工作室,将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人民调解员多方力量整合,下沉到网格,把法律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推行“法治小区”法律顾问和楼栋“法律明白人”制度,完善法律顾问与“法律明白人”对接机制,强化法律顾问对“法律明白人”的法律知识培训、业务指导等工作,建立“处处有顾问、事事依法行”的长效机制。探索“法律明白人+网格员+楼栋长”管理模式,优化基层治理模式。
四是齐聚德治教化力量,“新风尚”释放社会“正能量”。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将尊贤敬老、谦恭礼让、诚信友爱等传统道德风尚融入“法治小区”居民公约,将道德原则和价值理念规范化和制度化,以法治精神推进建设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小区。积极挖掘昆山先贤法治思想,将“责文化”“和文化”“廉文化”融入“法治小区”建设。挖掘朱柏庐治家思想,弘扬家庭和睦、宽以待人的公序良俗,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开设小区“吃讲茶”场所,组建以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为主的志愿者队伍,定期开展“吃讲茶”活动,既解决邻里纠纷、介绍身边好人好事,又宣讲党的政策和精神。依托全省首家基层依法治理大数据积分平台,推出“社区服务积分制”,将其作为“学法示范户”“最美家庭”等评选的重要参考,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小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积聚智治支撑力量,“大数据”筑牢小区“防火墙”。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优化小区治理,出台《昆山市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施方案》,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满足住建、公安、村(社区)、物业与居民的管理和服务需求,实现小区治理向“智”理转变。建立智能化、数字化防控平台,推进“人脸识别+业主卡”门禁系统建设,在小区、楼栋出入口,电动车集中停放区、充电区,以及小区主要活动场所、主要道路等部位安装高清摄像头,在高层住宅区域安装高空抛物监控摄像头,在电梯轿厢安装电动自行车进入预警系统,在小区优化治理方面精耕细作,用科技手段赋能小区治理。研发“城事通”智慧平台,一站式整合党群服务、智慧物业、网格管理、邻里互助等功能,有效解决人少事多、传统管理手段“失灵”的矛盾。通过派出所、综治中心、小区综治平台环环相扣,打造集可视化调度、立体化巡防、无缝隙管控于一体的智慧安防小区,用“智慧安防”助力“智慧生活”。
【特点和效果】
一是建章立制,提升小区治理水平。通过积极打造“红色管家”党建品牌,牢牢抓住社区党支部、小区物业、党员、居民等主体,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下多方联动的“党建网格+治理网格+服务网格”体系。把小区物业负责人、小区居民党员代表纳入社区“大党委”班子,落实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强化社区治理,优化小区提升工程。完善“法治小区”法律顾问制度,落实小区坐班制度,使小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优质法律服务。“法律明白人+网格员+楼栋长”的管理模式,使居民在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就可以找到“法律明白人”,获得法律支援。
二是宣传为基,浓厚小区法治氛围。充分利用法治长廊的橱窗板报和宣传标语、宣传栏的法治模块、电子屏投放的法治标语等,在小区内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氛围,在“润物细无声”中增加小区居民的法律知识,提升的法治素养,让“法治小区”建设工作家喻户晓。深度挖掘各小区特点,发挥民智民慧,推动小区法治文化与顾炎武、朱柏庐等古代先贤思想,昆曲、宣卷等特色戏曲文化相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法治小区”品牌,多维度营造浓郁的法治文化氛围。
三是整治有力,提高小区治理效能。聚焦小区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和需求,编制小区需求清单,组织物业党员带动小区的党员积极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小区停车整顿、“公共文明日”、安全隐患排查等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小区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昆山文明城市创建、“331”整治、违法建设治理、“全民心防”工程、滤网清格、疫情防控等各项行动,将“法治小区”打造成为环境美丽、生活舒适的宜居小区,不断提升小区居民的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