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党建”引领“三治五共” 绘就乡村治理新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先行先试,探索形成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为基础,以共商、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为路径的“一核、三治、五共”乡村善治新路子,全域山清水秀、村貌整洁、村民和乐,处处都有美丽的风景。乡风和谐,村民富裕,重在治理。潜山市黄铺镇黄铺村创新村民自治的实践新路子,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通了为民服务和村民自治的“最后一米”。

【任务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让战斗堡垒“强起来”。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抓好乡村治理,关键在党,关键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党的主张变为党员干部群众的实际行动。黄铺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探索了一条“以政治建设为统领,组织力强、战斗力强、创新力强、服务力强”的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之路,“黄铺经验”得到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被列入省委党校主体班课程。一是党建+好班子,选准“当家人”,提升组织力。黄铺村合并之初人心散、债务多、矛盾大,党员群众对干部缺乏信任、对发展没有信心。在这种困难情况下,老书记李向东主动让贤,在换届选举中推荐王绍南担任“当家人”,自己甘当配角。新班子上任后,建立健全村干部考勤考核等制度,通过党员承诺践诺、先锋指数考评等方式,做到难事干部带头、大事党员示范、好事群众优先,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党建+好制度,用活“传家宝”,提升战斗力。从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入手,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形成民议、民建、民管、民治、民享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坚持以村里工作为“三会一课”主题,把会议开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生产车间、农户家中,由公信度较高的党员和村民代表现场点评,必要时邀请上级党组织派员列席参加,实行全程纪实评价,通过“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真刀真枪的思想交锋”增强党员身份意识,形成“党员为群众服务、群众向党员看齐”的生动局面。推行村干部“负面言行清单”,与个人评先评优、绩效奖励等挂钩,每季度公开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得分,鼓励支持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投身重大项目建设等急难险重工作。三是党建+好思路,践行“新理念”,提升创新力。并村时的黄铺,村集体负债149万元;并村之后,村“两委”将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探索“规划引领、村社一体、村企共建”的发展思路,编制了“双环并举”的发展规划,内环打造景点式新型农村社区,外环分片建设产业示范区,发展特色农林产业。成立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和锦绣家园农林有限责任公司,将农户土地和林地流转到合作社,重点发展花卉苗木等稳定可持续产业。“村社一体、村企共建”带来了抱团发展的新理念,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群众积极性空前迸发,为实现乡村善治奠定了基石。

(二)坚持自治立基,让乡村人心“聚起来”。吸引群众参与是自治落地的关键所在,黄铺村在调动群众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一是创新村民参与机制。村有监督委员会,组有村民理事会,重点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村庄建设、文明新风、法治调解、服务生产生活”等六个方面开展服务群众工作。美丽乡村建设哪里选址?农村“三变”改革如何起步、推进?干什么由群众提议,怎么干由理事会商议,能不能干由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干得好不好由群众评议,让群众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征求群众意见,无论是规划编制、前期工作,还是工程建设等各个环节,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让群众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和村庄长远发展的事情有知情权、提议权、商议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村民主人翁地位,让村民成为自治的主体力量。二是创新村民管理机制。每组制定组规民约。一般都是以村为单位建立村规民约,但村规民约对村民小组的针对性、约束性不强,有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黄铺村每个村民组根据本组需要解决的问题,让移风易俗、邻里关系、建房用地、环境卫生、利益分配、资产管理等“乡情乡理”事务均有章可循,提高村民自治精细化水平。如余花屋村民组的村庄环卫管理和路灯电费问题,就是用组规民约来解决的。每年年底,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回来了,村民理事会就召集开个会,制定组规民约,每年每户出 100 块钱,哪家有白喜事一次捐 200 元、红喜事一次捐 100 元,再加上村民组小集体资产如池塘等租金,每年开会时算总账,多存少补,解决村庄环卫保洁、路灯电费等支出,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还有一些工作,如“一约四会”建设,整治大操大办、攀比炫富、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等,既要制定村规民约,还要细化组规民约。黄铺村探索村规民约、组规民约的做法在收获实效的同时,得到各级充分肯定,2020 年入选安徽省优秀村规民约榜单。三是创新村民监督机制。将“四议两公开”拓展为“五议三公开两参与”。黄铺村在“四议两公开”基础上,创新增加了党员议事会初议、实施过程公开和理事会参与、村务监督委员会参与环节,全方位全过程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形成民议、民建、民管、民治、民享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让党员、群众充分参与进来,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创新建立村民组“季度例会”制度,在村民小组设立村民理事会,按季度召开村民组例会,由包片村干每季度入组宣讲党的政策和村里近期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的变化,现场听取意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做到“大事不出村、小事不出组”。

(三)坚持法治引领,让法治风尚“树”起来。如果自治是“内生力”,那么法治就是“硬实力”。构建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必须以法治作保障,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一是法律服务定分止争。村里的大事要讲法,小事也要讲法。以前,一些老百姓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有矛盾纠纷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就容易出现上访等情况,此类问题始终困扰着基层。近年来,黄铺村采取 “一村一警”等接地气的服务机制,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用活用好法律顾问,除普法宣讲推动全民守法外,还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为村集体重大决策、重要合同进行“法律体检”, 成为依法治村的重要力量。二是法治宣传潜移默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扶贫夜校等宣讲平台,多种形式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村干部个个上讲台,端正自身、教育他人;采取“集中+流动”的宣讲方式,村组全覆盖、户户有人在,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的良好局面,近年来黄铺村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和刑事案件。三是村务公开阳光透明。坚持民心导向,村“两委”依法、依规处理土地征迁、集体财产分配、民事纠纷等问题,做到了公平公开公正。全面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相继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党风监督小组、理事会等组织,挑选一批为人正派、作风优良的党员及村民代表为成员,完善党务、村务、财务 “三公开”,群众看得到、查得到、监督得到,更多的村民成为 村内事务的参与者、决策者、监督者,真正“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

(四)坚持德治涵养,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乡村治理最关键的核心还是在于“人”,群众的素质高、境界高,管理难度自然就小。如何提高村民思想层次,关键就是靠 “德治”,就像“春风化雨润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蜕变。黄铺村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在乡村治理中,把握德治定位、发挥德治作用、探索德治途径。一是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以“专家学者讲政策、领导干部讲发展、老党员讲传统、致富能人讲经验、先进典型讲美德”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讲堂”活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宣传,人人传“佳话”、户户讲“美德”,营造了见贤思齐、向善向美的良好氛围。二是以榜样育人。抽象的道德说教空洞,具象的榜样力量无穷。黄铺村将一批老党员、老干部组织起来,组成道德评议团,经常性开展道德评议活动,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进行道德教化,文明乡风正在逐步形成。如家住河沿组的查明干户,邻居间遇上什么难事,他家积极相助;村里修路、修水利、环境整治等公益事业,他投工投劳从不含糊。当年老村道拓宽途径河沿组,涉及占用个别户农田,人家不理解、想不通,他主动站出来做工作,并用自家农田与之置换,在他的感召下,村民积极参与,工作非常顺利。三是以乡贤育人。引导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百姓认可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贤者能人自愿参与乡村治理。建立乡贤堂,利用乡贤在群众中威望高的独特优势,将乡贤事迹作为展牌挂在墙上,群众有矛盾需要调解的,先带到乡贤堂看看乡贤们怎么做,很多时候矛盾就自然化解了。村里老党员徐礼义,曾参加过渡江支前、抗美援朝,回乡后在工作 岗位上一辈子兢兢业业、大公无私,被评选为乡贤人物。郝冲组乡贤郝中焰,曾在浙江大学工作,退休后致力家乡发展,发挥自身人脉资源优势,引荐村民到浙江务工,让50多户村民走上富裕路。

【特点和效果】

截至2021年上半年,黄铺镇黄铺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520万元、村集体资产发展到6200万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8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000余元。黄铺村党委荣膺全国、安徽省、安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该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幸福村、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基地。下一步,黄铺村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继续丰富拓展‘一统四强’的‘黄铺经验’,对照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不断描绘出现代法治乡村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