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吉安市永丰县2021年通过整合综治、司法行政资源,全面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网格化、司法局所规范化建设,抓实“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夯实平安法治建设基层基础,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不断提升平安法治建设水平,实现争创全市和谐稳定先进、法治创建先进、安全感提升的目标。
【任务措施】
(一)强化政策支持,联建规范体系。建立健全规范化运行体系,提升综治法治联创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统筹、各方联动。县委全面依法治县委员会第三次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按照“1+4”工作方案,列出工作单、进度表,实行项目化管理。各乡镇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成立联建工作领导小组,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司法所长既分工、又合作,打破行业“壁垒”,形成工作合力。各普法责任主体单位积极支持、帮扶乡村平安法治建设。二是加强联系、分片挂点。21个乡镇分成6个平安片区,司法局班子成员带队,每人负责督促指导联系1个片区,每月联系2次以上,及时掌握联建工作动态,对突出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对有益经验作为精品样板广泛推介。三是加强督导、严格奖惩。县委政法委、县司法局定期对平安、法治联建进行督促指导,每季度1次督查、半年1次检查。
(二)融合阵地人员,联创开展工作。以推进平安与法治建设联创,打造平安法治乡村共同体为目标,实现平安法治一站式服务。一是送法下乡常态化。政法部门牵头,联合各普法主体责任单位开展农村新任“两委”暨“法律明白人”骨干大培训、大宣传活动,集中送法下乡,宣传各部门年度普法重点。由乡镇综治中心、司法所、网格员、“法律明白人” 骨干组成1支平安法治宣传队伍,每月组织1次平安(普法)志愿活动,每季度办好1期普法课,同时结合法治主题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宣传活动。二是整合资源集约化。投入70余万元,将全县21个乡镇综治中心和司法所进行整合,建设综治司法联建联创中心,实现乡镇综治中心、矛盾纠纷联合化解中心、法律服务中心“三合一”,设置信息化指挥调度、矛盾纠纷调处、综合受理窗口、综合协调室。推进村级阵地一体化建设,村居结合综治中心“四室一窗口”,普遍建立了法治讲堂、法治图书室、法律顾问室、法治宣传栏。三是人才效用最大化。将“法律明白人” 与人民调解员、平安(普法)志愿者、网格员角色融合,实现多员合一,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宣传政策法规、引导法律服务、化解矛盾纠纷、参与社会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三)实现三个提升,基层治理提质增效。以基层平安与法治联建联创为载体,不断健全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真正把矛盾纠纷调解、治安防控、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延伸到“网格细胞”,切实解决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是提升阵地品质。坚持“多点辐射、点线结合、全面覆盖、长期见效”的原则,全方位打造了北晖宪法主题公园、永叔民法典主题公园、市民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宣传长廊等城区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八江高家、佐龙瑶上等农村法治文化示范点,将法治文化融入城乡;推动每个乡镇建设1至2个平安示范村,选树1个“法律明白人”典型。二是提升法治宣传实效。开展“八个一”宣传活动,即一乡一场文艺演出、一次巡回展,一村一则广播语音,一村小组一条固定标语,一户一只宣传袋、一把宣传扇、一张年画,一条手机宣传短信,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将法律知识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增加了法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营造了日益浓厚的法律氛围,使群众的法律素养得到提升。三是提升服务群众水平。开拓“普法宣传+人工智能+公共法律服务”领域,投入近30万元,在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及21个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配备公共法律服务智能终端,群众可就近到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通过法律服务智能终端自助进行法律咨询或办理其他法律服务业务。智慧法律服务平台项目落地以来,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200余次,人民调解服务 300余次,行政复议服务50余次,法治宣传等其他法律服务2600余次,切实为我县基层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与保障,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特点和效果】
通过开展联建联创活动,该县刑事发案明显下降,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8.1%,真正做到了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稳控得住;涌现出金吉生、罗文杰等一批优秀调解员;公布“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服务事项1334项,占比达91%; 大力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开展“双随机”抽查实施清单数553项,检查实施清单覆盖率100%,为全县经济发展大局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