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胶州市发挥村(社区)法律顾问作用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米”

近年来,胶州市深入贯彻落实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开展,选聘90名村(社区)法律顾问,在全市207个新村(社区)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切实打通法律服务惠民“最后一米”。村(社区)法律顾问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形式,让群众在享受优质法律服务过程中,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通过法治宣传、为村(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意见、修订村规民约等,有效提高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依法办事水平,有效地防范了风险,切实改善了村(社区)的治理水平。

【重点宣传内容】

(一)主动作为,创新法律服务机制

一是整合现有力量,合理配置资源。针对村(社区)法律顾问人数少、服务村多、面广的特点,按照“专业服务+群众需求”的原则,胶州市创新举措,推出“1+10”服务模式,即以律师所(基层法律服务所)为单位整体分包镇(街道),对所有村(社区)法律顾问进行统一分配,划分责任区域,由 1名法律顾问承担10个村(社区)的法律顾问工作。设立法律顾问AB角模式,日常工作开展中,以A角为主,A角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如期进行法律服务的,由B角替补,保证法律服务不间断、不空档,村民的法律问题都能及时得到解决。

二是重心全面下移,聚焦群众法律需求。注重变单向性、被动接受式的服务模式为双向性、互动式的服务模式,通过入户解答和微信群等方式及时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鼓励村(社区)法律顾问不拘一格,大胆创新,用群众爱听、爱看、爱参与、易接受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定制特色普法“大餐”,充分调动群众学法用法守法的积极性。不但时间、场合上要“接地气”,内容和形式上也要“量身定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法律顾问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高兴梅、黑雪梅律师联合三里河司法所利用农村大集人员聚集、人流量大的优势,设立宣传站点,开展“普法赶大集”活动,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法治宣传,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形式,开展“零距离”送法;陈玉建、张燕律师利用晚上空闲时间,联合胶莱司法所在村委办公室开展“普法夜校”活动,结合新闻实事和典型案例为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提供法律咨询,得到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好评。

三是列明服务清单,明确法律服务内容。为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扎实成效。胶州市司法局成立“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将该项工作列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抓好抓实。制定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意见》、《关于深入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村(社区)法律顾问职责:开展法治宣传、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为村(社区)治理提供法律意见,参与人民调解工作等。

(二)党建引领,提振法律服务动能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围绕“法律服务保障怎么干”的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11名党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扬“马上办”和“钉钉子”精神,想为、敢为、勤为。较为偏远落后村(社区),党员法律顾问主动入村服务;有身体不方便申请法律援助的群众,党员法律顾问积极上门服务;较为复杂困难的法律援助案件,党员法律顾问全力全程参与……2022年以来,为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法律服务工作,党员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主动牵头,将社区和律所(法律服务所)连接起来,通过微信平台及时解答社区及居民的法律问题,向居民提供法律“云”服务。在做好线上法律服务的同时,积极下沉村(社区),协助做好疫情防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开展《民法典》法治宣传等工作。今年以来,村(社区)法律顾问共开展法律宣传活动110余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160余人次,发放各类宣传材料1000余份,为村(社区)提供法律意见53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 20余件,真正使法律服务接地气、解民情、保稳定、促和谐。

二是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共识汇聚合力。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高度重视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整合资源,结合《关于深入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实施意见》,采取分工不分家的原则,相互协调,互为配合,重大疑难事件集体办,将“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列为全所重要任务,举全所之力保障工作顺利开展。例如,洋河镇各新村的法律顾问均来自山东汇融律师所,这就便于汇融所凝聚合力,全力开展好法律服务惠民工作。在胶州市开展的党建统领城乡资源共享行动中,洋河司法所与汇融律师所明确分工,由司法所负责收集汇总各村因专项行动需要提供法律服务的事项,然后反馈给律师所,由律师所集中安排相关律师介入处理。参与律师在调查了解纠纷事实的基础上,以“保障村民个人利益、维护集体组织利益”为出发点,及时发现争议焦点,主动居中调解,协调各方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初始,解决在萌芽状态。对于无法调解处理的矛盾纠纷,引导步入司法程序。该措施的推行,成功解决了多起历史遗留问题。

三是聚力法治赋能,激活基层“末梢神经”。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实现随时、随地、就近宣讲法律知识,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问题,培养基层法治力量是关键。“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法律资源,是最了解人民群众法律服务需求的、最接地气的法律服务力量。以村(社区)法律顾问为依托,通过召开专题培训班、以案释法等方式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激活村(社区)法治建设“末梢神经”,使之尽快成长为提升群众法治意识、预防化解村(社区)矛盾、引导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一大推力。铺集镇法律顾问王永华、刘发书联同铺集镇14名“法律明白人”、42名“法治带头人”,经常通过集市设点、普法讲座、以案释法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既提高了群众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度,又提升了“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的法治素养和服务水平。

(三)抓牢基础,聚焦法治阵地建设

一是聚焦阵地建设,延伸服务触角。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是村居(法律)法律服务保障“前沿阵地”。胶州市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契机,在所有新型社区全部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置1名法律顾问,内设人民调解工作组、法治宣传辅导站、法律援助联系点、法律服务咨询点等窗口,方便百姓“一次办好”司法行政所有业务。工作人员每天工作在基层最前沿,有人“接事”“管事”,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和纠纷能第一时间进行答复和调解,达到矛盾化解便利化、最优化,让老百姓不出村(社区)就有地可去,在家门口就能把诉求解决。

二是聚焦供给实效,畅通服务渠道。法律顾问进驻村(社区)后,姓名、照片、服务内容、行为规范、执业机构等相关信息都会在在村头、路口、村(社区)两委办公室、文化活动中心等显眼位置进行公布,提高群众知晓度。建立微信工作群和通讯录制度,进一步畅通服务渠道,确保群众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到法律顾问,得到法律服务。基层群众的“法律需求”与法律顾问的“服务供给”实现有效衔接,有法律问题可以随时向法律顾问咨询,真正打通法律服务惠民生的“最后一米”。

三是完善机制建设,确保常态长效。建立律师所(法律服务所)与司法所结对联系制度,加强村(社区)法律顾问与司法所工作对接与协作,形成1+1>2工作机制,使村(社区)咨询有村(社区)法律顾问提供、调解有村(社区)法律顾问参与、法律援助有村(社区)法律顾问代办,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村(社区)法律顾问,做到问题不积压,矛盾不上交。同时,村(社区)法律顾问积极参与镇街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村集体资产处置、征地补偿、宅基地使用等较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重大决策事项,做到事前进行法律把关、事中跟踪决策执行、事后进行总结评估,帮助村(社区)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法律免疫系统”。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群众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律顾问通过开展法律咨询、法制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等形式,让群众在享受优质法律服务过程中,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思维,引导群众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更好地维护合法权益。

二是法律服务更为便捷。群众不出村就可享受到法律服务,不论大小纠纷,法律顾问都用心提出了专业的法律咨询意见,帮助他们妥善解决矛盾纠纷。此外,法律顾问通过对经济困难且需要法律帮助的群众给予及时的法律援助指引,更好地解决打官司难的问题。

三是基层治理明显改善。法律顾问通过法制宣传、为村(居)治理提供法律意见、修订村规民约等,有效提高了基层干部依法行政意识、依法办事水平,有效地防范了风险,切实改善了村(居)的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