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芦山县探索“1+8”基层微治理模式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2021年7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要求,“提高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正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经济社会发展的千丝万缕都得从这根“针头”上穿过去。推进改革发展稳定、推动各项方针政策落地落实等大量任务都堆积在基层,而基层治理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依靠基层,聚力建强基层,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芦山作为“4.20”地震重灾县,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方式,夯实基层治理基石,创新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1+8”基层微治理模式,形成“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三治相融互动、社会各方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实践成果、地方标准和理论体系,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任务措施】

(一)建强“一个战斗堡垒”聚合力

以“先锋领航、全域提升”基层党建攻坚行动为统揽,规范全县33个村(社区)党组织设置。抓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主业化、党务干部专业化、基层干部全科化“三化建设”,选优配强班子队伍。建立村(社区)干部长效学习机制,拓宽干部“上”的渠道、健全干部“退”的保障,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二)建立“八项微治理机制”强基础

1.建立一张微治理网络,以村民小组、新村聚居点、传统村落为基本单元,划定380余个治理“网格”,构建县、乡、村、组、网格五级治理体系,通过资源统一整合、人员统一配备、信息统一采集、服务统一标准、管理统一到位,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的乡村治理共同体。

2.健全一套微自治机制,在新村聚居点建立自治管理委员会,在传统自然村落建立长者理事委员会,由“两会”主任兼任网格长,在各网格确定1名网格员,建立需求在网格发现、信息在网格采集、隐患在网格排查、环境在网格维护、服务在网格开展的常态机制,推进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

3.建立一套微法治机制,选派优秀法治工作者92名,全覆盖配备到33个村(社区)、26所中小学(幼儿园);引导专业法治力量有序进驻到70个综治网格及41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各基层治理力量联动联调作用,形成基层依法治理合力。

4.建立一套微德治机制,开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阵地,推行“五讲六学两转播”,将“老广播”办出新花样;建立“道德积分”机制,量化村民行为,实行“季评议、年评定”,配套“善治银行·积分超市”,将积分结果与各类奖惩活动直接挂钩。

5.建立一套微监督机制,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考评机制,成立由支委委员任主任,“两代表一委员”、离任村干部、群众代表等为成员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分类逐条梳理形成村干部“微权力清单”,建立村务、村财“月督查、季审计、年评议”机制,细化奖优惩劣措施,制定能上能下标准。

6.建立一套微标准体系,出台“六有十二项”全国首个农村户厕标准,落实“厕所革命”整村推进财政奖补政策;制定干净田园、洁净家园地方标准,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两分两桶两网”垃圾分类地方标准、农村环境面貌标准等,深入推进“美丽芦山·宜居乡村”建设。

7.建立一套微服务机制,推进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构建横向到村、纵向到户的民事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农村特殊困难群体村级关爱机制,完善村级养老、育幼等服务设施;建立脱贫户动态监测机制和退出村提档升级机制,着力完善统筹城乡、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8.建立一个微终端平台,推进基层治理集成平台建设,探索公共服务“一网通办”、公共资源“一网共享”、公共安全“一网管控”的云治理模式,统筹推动基层依法治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强化数字乡村建设,在全县所有村实现通光纤宽带和4G网络基础上,逐步启动5G建设。

【特点和效果】

深入思考芦山县基层治理实践与经验,可以发现,芦山县在基层治理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党的领导下协同多主体治理,为基层治理提供体制保障;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引,协调治理措施、建立治理信息共享程序机制、治理责任共担机制,最终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基层治理模式。

(一)打通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芦山县积极探索形成的“1+8”基层微治理模式打通了一条基层治理创新的有效路径,探索运行以来成效显著。

一是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全县基层党组织书记中45岁及以下、大专及以上的占比42.9%,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占比85.7%,“两委”班子平均年龄同比下降7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9.2%。

二是乡村建设展现新面貌。成功打造一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基层治理示范点、法治示范乡镇等;新培育百万村2个,村均收入达14.61万元;以点带面,示范推动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是探索创新取得新突破。《一肩挑干部规范履职办法》《全科工作导则》《村党委工作运行细则》在雅安市印发推广。“1+8”基层微治理模式已被雅安市委做为改革成果在全市推广实施。

(二)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经验

基层治理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课题,它几乎囊括了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所有元素,芦山的实践探索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思路新启发新经验。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制度创新的基础是民众的广泛参与,群众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要想使基层治理机制真正产生作用,必须要强化民众的参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基层治理要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断调整治理方式,精准施策、靶向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此,必须精准把握群众需求,通过实地调研、构建群众信访通道等收集群众需求,以人民获得感为工作评判标准,构建以需求促发展的基层治理道路。

二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统筹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基层治理最本质的特征是党组织在微治理系统中居于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在于基层治理的特殊性、复杂性、艰巨性以及基层治理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新时代,党建引领、群团协同治理模式是构建现代化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三是坚持以系统性思维为指引,协调治理措施有效推进。基层治理创新首要的诉求并不在于所谓“模式”的打造,而在于切实基于问题导向的实践摸索甚至反复试错、经验积累。基层治理系统化工程是综合性、系统性、全域性建设,芦山基层治理所形成的“1+8”基层微治理模式是对县域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性、系统性规划,不追求短期效果,而是着眼于长期发展,始终遵循系统性思维,着力推进包括治理方式、程序机制、治理主体责任在内的机制创新,通过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微量累积催化促进基层治理发生质的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