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岫岩镇北门社区积极开展社区法治创建工作

北门社区位于岫岩镇阜昌路北段,玉园小区D-1-1号,辖区居民户数为8555户,人口24005人,其中老龄人口1614人,未成年人3601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社区内民事纠纷、日常管理、公共安全等社会治理问题日益凸显。两年来,北门社区党委始终坚持贯彻落实“社区治理、法治先行”、“人民社区、人民治理”理念,主动迎合岫岩县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标准管理、高水平党建总体要求,充分发挥总揽全社区、统筹管理社区各方作用,大胆探索实施社区治理工作新模式,使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提升。

【任务措施】

(一)强化党对社区创建工作的领导,提高社区治理法治化、规范化水平。一是加强社区创建工作党的领导。社区层面成立由书记担任组长、居委其他干部和各小区管委会会长为组员的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居民自治层面建立由居委干部、楼长、网格员和志愿者组成的依法治理志愿小组,并建立依法治理研判制度、工作督查制度,形成了体系完善、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职责鲜明、协同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制订规划方案,细化日常分工安排。坚持把深化民主法治示范小区建设列为居委年度破冰重点工作,每年年初召开专门会议部署法治建设推进计划,列出重点任务及难点破解计划,年中进行阶段总结、积累经验、剖析成功与问题根源、分析讲评,年底进行评估总结,确保法治建设工作政治上占主位、渐行有序推进。三是推进党群联建同治。每季度召开党群联席会议,与县生态环境局、县供电公司、县城乡建设事务服务中心、县社会治理和法律事务中心等党建联建单位共商共议,引导居委为居民解决用电、环保、卫生、帮困、法律咨询等实际问题;主动协调社区民警、小区管委会会负责人、物业负责人,协商解决社区法治创建及推进法治治理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强化定位指向,激发法治创建“原动力”。一是创建居民自治组织。对居民小区“管委会”进行职能明确,搭建自治共治平台,下设“治理集中组”、“服务集中组”、“反馈集中组”三个集中工作组,进一步扩大自治的内容和范围。二是有效解决突出问题,促进社区和谐建设。在玉园小区改造中,有居民提出小区门口商业街人员来往复杂,饭店、酒吧密集,夜晚人员行动缺乏监管,会影响小区人员的出行安全,小区内的安全存在隐患。“治理集中组”及时召开会议,征求居民意见,了解实际情况,最后确定安装高清夜视监控摄像头,对小区出入门及楼宇门进行全方位无死角覆盖的改造方案,近一年来,小区没有发生任何的安全类事件。“反馈集中组”在日常主要承担收集意见、协商处理、监督参议、反馈告达四项职能,重点在与收集问题、宣传法治、引流共管、正向舆引,梳理大家意见及正向的管理建议,让居民积极参与小区的管理和日常监督。三是规范日常运转机制。定期召开社区民情恳谈会、议事协商会、民主评议会、民主听证会,强化服务举措,逐步建立共治机制,保障群众对法治社区创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形成了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的治理规范化机制。

(三)输入“法治清泉”,凝聚法治河渠。一是组建法治阵地。在居委微信更新时,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纳入“社区警务室”网络板块,将综治网络工作站进行同步建设,确保普法活动有网络场地;在辖区居民小区内设置法治宣传专栏,及时张贴和更换普法专题宣传海报和展板,让辖区居民可以零距离接受普法教育;通过“云直播”、抖音、今日头条等现代宣传媒介普法,实现线上线下融合贯通。二是深化公共法律服务。利用宣传时间节点,定期安排律师坐班接待咨询,打造“法律伴我行”典型品牌活动;每月沟通街道司法机关安排兼职调解员、法律顾问、社区民警等在社区值班,提供案件调解、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专业服务。2021年以来共开展活动15场次。三是矛盾纠纷“零”上交。大力发扬“枫桥经验”,建立由楼长组成的一级调解、社区调解委员组成二级调解、居委和司法机关组成的三级调解的三层调解架构,联动街道法律顾问和司法所调解员适时提供政策解读,力争矛盾纠纷不出居委。目前,北门社区居民矛盾纠纷逐渐减少,且均能及时化解、无一投诉和反复。

【特点和效果】

近两年来,北门社区法治创建取得明显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社区居民自治同管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自己事情自己办成为常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噪音扰民问题、停车难问题、房屋修缮、小区安全问题等,在自治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均得到妥善解决,居民对社区安全满意度高达98%以上。

二是尊法学法用法的法治风气更浓了。北门社区把垃圾分类、烟花爆竹禁燃、文明餐桌、文明交通等环境保护和文明举措写入《居民公约》;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寻找和谐家庭、法治家庭创评活动,树立一批弘扬法治的先进典型,居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良好法治氛围已经初步形成。

三是平安满意度提高了。“自治是进步的、守法是高尚的”意识渐成共识,遵纪守法、尊老爱幼、和谐邻里、互帮互助氛围正浓。信“访”不信“法”现象明显减少,矛盾纠纷均能就地化解,有纠纷找社区的意识形态已经建立,社区法治化治理水平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