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南京市秦淮区是古都金陵的起源,汇聚了六朝风月,十里繁华。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坐拥“天下文枢”夫子庙、“桨声灯影”秦淮河,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2处、非遗项目6个。文化和旅游,代表着秦淮人的“诗和远方”,“特而精、最南京”的秦淮风光,已成为南京的一张特色名片。秦淮区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城市中央休闲区”“全国旅游标准化单位”,夫子庙步行街获评首批“全国示范步行街”,新街口商业步行街区获评“全国夜间经济示范街”,中国科举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秦淮区全域旅游全国样板的成功打造,离不开法治建设的久久为功。
【任务措施】
一是高标准完善法制体系。发挥法规实施主体功能,扎实开展《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修订工作,围绕法律责任、资源保护等重点问题,积极探索依法治理路径。突出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以十里秦淮为轴线,将夫子庙、朝天宫等名胜资源及“南京白局”“夫子庙小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条例》重点保护。注重产权保护,鼓励“秦淮小吃”等文化遗产申请商标注册,激活创新发展新动能。出台风景区容貌标准,规范业态发展,雕栏玉砌与灯火阑珊水乳交融。强化文化传承,出台古民居保护利用管理办法,甘熙宅第、吴敬梓故居等古建筑活化利用有章可循。
二是全方位落实法治引领。依法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总体定位、发展目标和保障体系,规范明城墙内外老城更新和新城开发。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召开文旅企业家“早餐会”,就“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进行协商议政,蓄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力量源泉;依托“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汇聚各方力量激活“援法议事”潜能,在小西湖、饮马巷、石榴新村等地,因地制宜开展危房消险、旧城改造等工作,“绣花”功夫贯穿城市治理全过程。聚焦“一城一河”, 探索古民居保护利用新形式,打造姚文采故居、王昌龄宴饮处、魁光阁等转角空间,行走其间遇见书香秦淮。
三是持续优化文旅营商环境。法治赋能文旅商深度融合,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细化企业开办、惠企服务等政策措施,军工厂、造币厂变身文创产业园,夫子庙、老门东、新街口实现购物、休闲内涵式发展。法治引领科技创新,在产业布局、人才引育、孵化器建设等领域加强前置审查,规范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创新不仅在园区,更在城市社区”,秦淮硅巷被南京市评为“创新名城建设先进集体”。关注用户体验,加强信用监管,建立商户诚信档案并实时发布“红黑榜”,强化动态分级管理。夫子庙、老门东先后被评为江苏省诚信街区,2019年以来综合满意率从 93.5%提升到 98.9%。
四是积极优化多元法律服务。依托区“苔花”调解工作室,编制“苔花”调解导航地图,打造全域旅游“15分钟矛盾纠纷化解圈”。将两朵“苔花”植入夫子庙景区贡院街和老门东两个游客中心,量身打造调解服务。整合公证、法援等法律服务力量,深入南捕厅、门东门西等有机更新现场,既解读政策又宣讲法律,因地制宜彰显法治效能。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白下高新园等推进律师共享中心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律师、公证、调解等力量配置,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时空“嵌入式”法律服务。
【特点和效果】
一是高效有力的全科执法。开展街道全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将城市管理、水务、房产等八个领域283项行政执法事项赋权街道,整合执法力量,完善事前指导、事中检查、事后监管,实现一支队伍管全部,一专多能管到底。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秦淮样本,健全“警格+网格+综合执法”融合巡防管理机制,网格员巡查发现问题、智能平台预警反馈问题与综合执法快速解决问题形成工作闭环,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网”。编制全域旅游矛盾纠纷处置预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走访活动,把群防群治引入“景区里、街面上、群众中”。
二是刚柔并济的监管检查。常态开展文明城市创建,将市容市貌整治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加强对店招店牌设置和商铺装饰装修等行为的行政指导,确保景观协调。开展“执法规范化水平提升年”活动,完善重大文物违法法人约谈制度。坚持底线思维,完善灯会预案,有效应对日均60万人次客流压力,“秦淮灯会”连续35届未有重大安全事故。以建设“水系流域花园”为目标统筹水环境治理,水体监管全覆盖,全域稳定IV类水,以清水塘、内秦淮河、红花河为代表的水文化品牌持续打响,桃叶临渡千古传唱,朱雀桥边万木峥嵘。加强执法司法联动,与法院开展古民居保护共建,支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乌衣巷口夕阳普照,王谢堂前燕子归来。
三是依托法治阵地的现身说法。深入熙南里、月牙湖、胭脂巷等景区、社区,打造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公园,针对全域旅游人流密集的特点,持续开展疫情防控、安全生产、非法集资、民法典等主题宣传。着眼博物馆是一座大学校,在南京镜见律师博物馆开设转角阅读空间,开展知识普及、模拟法庭等释法活动,给人们沉浸式的法治体验。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在老门东开展宪法学习宣传,流动普法穿街走巷,打通街巷肌理“最后一公里”。
四是依托网红景区的“情怀”普法。“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以“全民反恐,共治共享”为主题,在大成殿开展反恐宣传周活动,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依托“秦淮灯会”,在夫子庙、中华门、白鹭洲等景区开展趣味普法,猜字谜、品格言、赏文创,法治元素尽在其中,赏灯品法成就秦淮“年礼”。广泛开展《民法典》学习宣传,在熙南里推出“逛夜市、学法典、每天进步‘一典典’”《民法典》宣传,互动体验让法典入脑入心。法治教育融入历史风貌改造,在小西湖、长干里等街区推出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创产品,法文化镶嵌粉墙黛瓦,人与城、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