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南昌市扬子洲镇“佬倌俚”工作室“三治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村庄空心化、发展碎片化等问题层出不穷。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各地结合实际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南昌市扬子洲镇自2009年规划为储备用地至今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一定制约,民生改善匮乏,洲上百姓做出巨大牺牲,也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发生时村民无处说理、无人评理、对干部调解无法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破解乡村综合治理难题,扬子洲镇党委未雨绸缪、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和创新乡村治理新模式,以熊万村为试点率先打造了“佬倌俚”工作室,探索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党建+佬倌俚”乡村治理模式,并逐步在全镇各村推广。三年的实践中佬倌俚“老倌不是官,凡事管的宽”的形象深入当地村民的认知中,这也使佬倌俚成为发挥亲缘、人缘、地缘优势,有效调处化解当地社会矛盾纠纷重要力量。

【任务措施】

(一)党建引领聚合力。面对“谁来治、治什么、怎么治”的基层治理难题,扬子洲镇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吸收村内6名德高望重的党员“佬倌俚”加入村级调解委员会,积极为他们搭建舞台,注重发挥他们在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使佬倌俚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扬子洲镇按照“一网格一佬倌俚”要求,将“佬倌俚+”工作融入每个自然村网格管理中。同时由每名佬倌俚选配5名“法律明白人”和法律顾问组成陪调团参与调解,增强专业团队力量。扬子洲镇独创“两必两融三不予”工作法,并按照初调、复调、终调“三步曲”调解程序免费调解民间纠纷,让群众有地方说理、有明白人评理、有组织处理,推动调解工作高效开展。

(二)法治文化润乡风。扬子洲镇在后万村乡村振兴点设置“佬倌俚哨岗”,在村委会建设“佬倌俚”工作室、接待室和展示室,将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法治文化融入“佬倌俚”文化阵地建设中。此外,在后万村打造法治文化广场,将“法”的元素融入乡村特色文化中,营造崇德尚法的浓厚氛围。切实发挥“佬倌俚”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除在调解中说法释理外,佬倌俚团队还结合村民法治需求,邀请法律顾问、派出所民警、法院法官等法律专业人才开展民法典、房屋拆迁、遗产继承、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法治宣传活动30余次,接受村民法律咨询400多人次,发放法治宣传资料、法治书籍1000余份。

(三)化解矛盾促和谐。扬子洲镇立足“佬倌俚”固有的优势,充分发挥“信息员”“宣传员”作用,经常走家串户,及时向群众宣传解释各项惠民政策、村务政务、重大决策、重要工作部署,收集反映社情民意,及时排查发现各类矛盾纠纷。“佬倌俚”参与全村涉及土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交通事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乡村振兴工程建设等矛盾纠纷的调处,在工程建设、拆危改厕、环境整治、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等工作中起到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熊万村“佬倌俚”工作室调处各类矛盾纠纷共34起,成功调处率达到 98%以上,受益群众达200余人,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强化服务做示范。扬子洲镇增强服务意识。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佬倌俚前往扬子洲镇三联村农民运动广场、五星垦殖场鲤鱼洲文化馆、八一起义纪念塔等红色基地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佬倌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服务机制。建立“会议参事”机制。发挥“佬倌俚”来自群众、联系群众的优势,收集村民诉求,监督村庄规划、乡村经济、“一事一议”,定期列席村“两委”会议,更多的将群众的诉求反馈给村“两委”,搭建起村民与村“两委”的沟通桥梁。扬子洲镇熊万村推动工作室实现提档升级,佬倌俚由原来的单一调解民间矛盾纠纷转变为积极协助村两委开展村级相关工作,累计参与村里疫情防控、禁燃禁放、文明祭祀、农村农居环境提升和汛期防汛等村级事务共计60余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佬倌俚”主动到疫情防控卡点、疫苗接种点维护秩序,做好后勤服务、政策宣传等工作。此外,他们还发挥自身人脉资源,各方联系,积极捐资捐物,累计捐款1万余元,捐赠物品价值2万余元。

【特点和效果】

扬子洲镇推行佬倌党员“1+5+X”纠纷调解法,已经成为群众心目中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其先后受到南昌政法网、新法制报记者的关注。近年来,通过佬倌党员成功调处矛盾纠纷24件,其中邻里纠纷16件、家庭纠纷5件、土地纠纷2件,交通事故纠纷1件。在“佬倌俚”的示范带动下,村民参与管理、监督村务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乡风民俗得到根本好转,村民相互尊重,邻里团结互助,黄、赌、毒销声匿迹,治安环境明显改善,村庄面貌也焕然一新,为熊万村乡村振兴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扬子洲镇熊万村也因此荣获“2016-2020年全市普法工作先进单位”、“第六批江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省级生态村和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

与此同时,在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扬子洲镇各村“佬倌俚”成员们参与全村社会治理,发挥了积极作用,完善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

(一)自治之维:有效推进乡民对乡村事务的广泛参与

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治理体系是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柱,其中尤以自治为“三治融合”的基础。在乡村治理中的自治凸显的是村民对乡村事务的广泛参与,这种内在的自发参与能有效地激活乡村社会中的内在性治理资源。扬子洲镇熊万村“佬倌俚”工作室,现有6名调解成员,设头倌1名,其中女佬倌1名。“佬倌俚”的选举必须经过村民代表大会推选,方予认定。“佬倌俚”工作法也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方予实施。“两个必须”共同强化了乡村治理的内因驱动,使佬倌里建立在村民合意的基础上,给予了村民一定的治理期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村民拓宽表达渠道的诉求。同时,“佬倌俚”的成员大多以老党员、老教师或退休村干为主。他们与村民共处同一场域,在村民参与自治出现意识、能力不足的情况时,能更为方便地协助村委及乡镇进行组织引导,也能激发村民参与自治的主角意识。最后,“佬倌俚”能更为充分的调动乡村内部的内生性治理资源。

2019年5月,熊金荣和熊庙保两户前屋挨着后屋村民,就为前者家屋檐下的一根落水管的污水流到后者家的屋墙上,导致房屋墙面发霉墙皮脱落而闹起了矛盾。因为双方各不相让,一言不合导致矛盾升级闹到要拳脚相向。这事传到佬倌俚熊毛仔、熊建林那里,两人来到两村民家里,在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两个佬倌俚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分别给两家人做工作,和他们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反复劝说,得到了双方当事人的谅解,前者主动改装了落水管,成功地化解了纠纷。乡村矛盾纠纷大多以琐事所引发的口角纠纷为主,但若无法进行有效处理,往往容易酝酿更为严重的冲突。佬倌俚在面对正在萌生的矛盾纠纷时,相较镇干部,既因其流动性较小能及时协调较小的矛盾纠纷,防止其进一步扩大;也因其由村民选出,不承担实际的综治工作而更易发挥情感治理的效果。

(二)法治之维:强化国家法律在乡村治理中的多元适用

“老倌俚”在进行调解的过程中,必要时会组织村里的“法律明白人”、法律顾问或第三方调解机构组成陪调团共同进行调解。这种多元主体的调解方式,有助于矛盾纠纷的妥善解决。法律明白人与法律顾问等主体的参与既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法律明白人与佬倌俚工作室在解决具体矛盾纠纷时宣扬国家法律在场的作用,也为实际的矛盾纠纷解决提供了法律遵循与指引。佬倌俚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矛盾纠纷解决的桌面上,也体现在纠纷解决的实践中。

2019年6月,籍贯南新的一男子驾车在熊万村扬新路路段碰撞一小男孩造成受害人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因事故势态严重,事件主要处理工作移交至扬子洲派出所。当晚6点20左右受害人尸体被相关部门带走,6:30人员撤离现场。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受害人家属情绪异常激动,但佬倌们从情感上多次安抚受害人家属;积极普及法律上的追责流程;协助联系当地司法机关,给予受害人家属较大安慰,避免了双方矛盾升级。佬倌俚的作用还体现在矛盾纠纷解决的末端。即在排查并处理完一般性矛盾纠纷后,会将达成的调解协议申请司法确认并在一定期限后进行回访。最后“佬倌俚”也是联合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司法所等推动村委对村规民约适度纠偏的重要力量。

(三)德治之维:注重发挥传统道德崇尚向善的引领作用

乡村治理中的德治思想对乡民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道德崇尚向善,有助于弥合社会矛盾。首“先佬倌俚”工作室从人员选配上突出德行的重要性,要求推选出的工作人员兼具德行高、声望高的特征。其次,“佬倌俚”工作室持续开展身边“好人榜”宣传,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例,引导村民崇德向善。深化农村移风易俗教育活动。再次,佬倌俚活用熊万村的家训家风,将朗朗上口、引人向善的家风家训梳理、完善并编辑成册,在“佬倌俚”工作室及全村广为宣传,在调解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最后,建立相应的“失德惩戒机制”。对于当事人及其亲属多次被劝告调解,态度不佳、不积极配合或蛮不讲理的,不予参加镇村文明户、文明人等活动的评选;不予优先考虑入党或不纳入本年度党员的评先评优;不予考虑入村从事聘干或临时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