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天津市河西法院打造“以案释法”品牌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宣传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为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深入推进,助力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法院作为审判机关,有丰富的案例资源,要强化“以案释法”,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引导、规范、教育和预防功能,用人民群众身边真实、具体的案例,来解析法律,阐明法理,达到“审理一个案件,宣传一部法律,教育一片公民”的效果,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的法治需求。

河西法院将普法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普法工作与审判执行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深挖案例资源优势,通过真实生动的“小案例”“小故事”,讲清“大法律”,满足群众对普法的需求。

【任务措施】

一是建队伍,提升普法高度。成立普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普法工作的整体工作推进、协调和决策。制作普法工作方案,为普法工作画好“路线图”,明确“时间表”。树立全院“一盘棋”思想,坚持部门联动,宣传工作实行归口管理,专人负责,对宣传内容严格把关,保证正确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导向。由业务水平高、表达能力强的干警青年法官宣讲团,结合个人专长进行专题普法。实行专业化普法宣传,由少年法庭的法官和法官助理组成未成年人保护宣讲团,深入学校宣传与未成年人相关的自护知识和法律知识。积极支持社区法律工作室建设,每周三组织法官下沉至社区“坐诊”,为群众矛盾纠纷“开方”“抓药”,提高群众法律意识,避免大量潜在隐性纠纷,守好风险防控“最先一公里”。

二是搭平台,提升普法广度。在传统普法形式的基础上,推动普法载体形式的智能化,打造“互联网+普法”新格局。推动裁判文书上网和庭审直播,通过加强司法公开让人民群众可以围观庭审的过程和裁判的结果,让每一个案件都成为一场普法公开课。强化新媒体矩阵效应,近三年,采用图片、视频、动漫等通俗易懂形式发布普法文章220余篇,推出西法拍案、漫说民法典、漫说陈塘事等宣传品牌。创办“河西少年法庭”微信公众号,推送以案说法、法官日记、自护常识等少年审判原创文章,单篇文章点击量最高超3万次,2篇文章被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信推送展示。以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帮扶为题材、以真实案例为基础拍摄微电影《归途》荣获全国法院“优秀微电影”。以神话人物哪吒为原型创造系列微动漫,聚焦未成年人大额游戏充值、巨额打赏主播等社会热点,创作《漫说民法典之哪吒充值记》被评为全国法院“百优”新媒体作品。以离婚纠纷中孩子抚养为题材创作微动漫《童童的烦恼》,荣获中央政法委微动漫类优秀奖和全国法院“金法槌”三等奖。

三是挖选题,提升普法精度。开展“订单式”普法,提高普法的针对性,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围绕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根据不同主题、不同地区、不同受众进行个性化设计,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开展优秀庭审和优秀裁判文书评选,通过对个案过滤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撰写案例上报。2018年以来,两个案例入选天津法院十大影响性案例,三个案例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编发的《人民法院案例选》刊登,22个案例入选天津法院保护妇女、未成年人、妇女权益典型案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服务保障民营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等。加强与新闻媒体的交流,发布典型案例,通过媒体的影响力,提高典型案例的传播度。

四是创形式,提升普法浓度。坚持个案定向普法,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加大裁判文书释法说理和判后答疑力度,做到入情、入理、入法,耐心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向当事人讲解案件裁判思路和法律依据,消减个案法律困扰盲区。邀请机关干部、学生、企业员工、人大代表等进法院,旁听庭审“零距离”。邀请市审计局旁听一起贪污受贿案,提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邀请联通公司100余人通过网络直播方式云旁听一起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案,增强警示教育的实效性;邀请媒体记者、高校学生及干部群众60余名旁听一起涉及被告人29人诈骗数额2000余万元的特大跨国网络诈骗案,并在《天津日报》、中国网、央广网等媒体报道,筑牢防电信网络诈骗"防火墙";邀请区150余名领导干部旁听一起行政案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助力法治政府建设;邀请区劳动争议仲裁院仲裁员旁听劳动争议案件庭审,促进裁判尺度统一;邀请50余名学生旁听庭审,零距离接受法治教育,庭后学生们走上法台,穿上法袍,敲响法槌,生动有趣地做起小法官“cosplay”,在亲身体验活动中埋下法治的种子。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为区属行政执法单位开展法治培训,召开行政审判白皮书新闻发布会,反映行政机关执法应诉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建议。深入学校讲授法治公开课,开展“护守明天,津彩未来”青少年自护教育等实践活动,选取与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的典型案例介绍校园安全、社会安全等法律自护知识,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动法律进社区,开展讲座用生动的案例介绍《民法典》中与群众身边事密切相关的婚姻、继承等条款;加大养老诈骗、民间借贷、非法集资等宣传,发放宣传资料近千份,提高居民识假防骗能力,保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在“三八”妇女节、“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宪法宣传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普法宣传。

【特点和效果】

一是以拓宽普法渠道为抓手。利用“线上+线下”手段,推动宣传矩阵“多样化”。通过 新媒体平台经常性发布典型案例。加大新媒体普法内容原创力度,开展法治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创作活动,认真组织实施法律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努力提升普法工作的传播效率和社会影响力。

二是以找准普法选题为关键。深化分业、分类、分众法治宣传教育,开展精准普法,根据普法对象的需求,在选材和内容上高度贴合实际、聚焦热点,选取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广、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普法教育意义等典型案件,开展经常性法治宣传教育,促进普法宣传工作更接地气。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项主题普法宣传活动,有效提升普法内容的生命力。

三是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根本。坚持执法办案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将普法工作贯穿到立案、庭审、裁判、送达、执行的各个环节,融入依法治理大网格,促进普法工作常态化。抓牢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典型案例的启示、指引、规范和教育功能,以身边人说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讲好法治故事,传播法治好声音,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公众以法治思维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