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中条山东北部,沁河中游。太行系、太岳系和中条山系的交界处。县城四面环山,东至老马岭,月神山与高平市、泽州县相邻。西至东武陵、翼城县;南至仙翁山,顺王坪与阳城、垣曲县接壤;北面,香山、关帝岭、于君山与浮山、安泽、长子县相邻。
沁水历史悠久,自古就有女神补天、舜耕骊山的传说。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夏川遗址证明,沁水人的祖先早在23000年至16000年前就创造了夏川文化。河头村现存的汉组和武安村的战国古村,反映了沁水的历史。
历史的发展
地名的由来
《水经沁水注》:“沁水位于沁水县北部,县城以水闻名。”沁水县因沁水而得名。
历史的发展
沁水历史悠久,夏川遗址和八里坪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沁水古称端氏。几内亚首都夏,属冀州。
殷商作为阿强国家,属于吉尔吉斯斯坦大陆。
春秋时期,属晋朝。春秋末年,赵、魏、汉分晋,迁于段氏。战国时期属于朝鲜。
西汉为河东县段市镇。东汉时设端氏后国,隶属于一校尉之部。
三国时,复端氏县,平阳县,离石府。
东晋,李建星县。
北魏属建州,端氏废复时,划归建州安平县。此外,东永安、西和、高燕三县设在城西,隶属建州泰宁县。北齐仍属建州,西河、高燕并入东永安县,东永安改为永宁县,端氏县属建州安平县。
隋开帝三年(583),属泽州,大业三年(607)。泽州改称昌平县,永宁县改为沁水县,端氏划归昌平县。
隋末唐宋,端氏、沁水划归泽州(或高平县)。
晋代端氏、沁水分属南泽州、中昌军。
元三年(1266年),端氏县并入沁水县,属泽州司侯司,隶中书省晋宁路。
明代属泽州直隶州,划归山西。
清代属泽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集宁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三日,沁水县首次沦陷于日寇手中。民国三十年(1941年)中条山战役后,在中共太岳区组建太岳南进支队向中条山区挺进,在太岳第二代办处下,先后开辟了西秦、世民、秦南三个抗日根据地。四、.1943年7月,沁水(西)县撤销。
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五月,沁南县改称沁水县。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世民、沁水两县合并,恢复原沁水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四月,山西全境解放,沁水县成为翼城的临时代办处。
新中国成立后,沁水县先后隶属山西省东南部。
1958年10月,沁水县并入阳城县,沁水县改为沁水城关镇。
1959年10月与阳城分治,恢复沁水县建制。
1985年5月撤销晋东南,沁水县划归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