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将过去,国内自驾赛道在这一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高潮和低谷。这种大起大落最直接体现在资本市场上。
据公开信息不完全统计,2022年,自动驾驶相关投资事件125起,累计融资金额超过205亿元。融资事件与去年基本持平,但累计融资额不到去年的1/3。
也就是说,今年单笔融资平均能拿到的资金量,远不能和去年同期相比。
从时间上来看,与自动驾驶相关的冷轨资本的起点始于今年5月。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行业共发生52起融资事件,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148亿元,占全年累计披露融资金额的72%。
最后,随着行业投融资的下行,以资本为核心的细分轨道也发生了变化。简单总结就是从过去的多点开花到现在的量产。
尤其是做乘用车高级智能驾驶方案的玩家,2022年进入资本关注的中心,全年共发生19起融资事件,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65亿元。
与自动驾驶量产密切相关的计算芯片、传感器和硬件集成玩家也占到了今年赛道投资事件数量的近40%。
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01
自动驾驶赛道在下半年陷入寒冬。
整体来看,2022年国内自驾赛道的投资情况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融资事件数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但披露的累计融资金额明显少于去年同期。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1-12月,国内自动驾驶行业共发生125起投资事件,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205亿元(美元与人民币汇率为1:6.98)。去年同期,中国发生了124起投资事件,但披露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760亿元。
按照这个逻辑,今年自动驾驶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能拿到钱的融资额也明显比去年少。
这种现象不仅仅体现在推理逻辑上。数据显示,今年募资超过5亿元的投资事件只有8起,而去年按照同样的标准,这一数据可以达到19起。
可见,自驾玩家在资本市场获得大额融资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从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尤其是前4个月,资本市场热度不亚于去年。然而,4月份之后,自驾赛道的融资情况陷入了大幅下滑。
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自动驾驶行业共发生52起融资事件,占全年融资事件的43%,但累计披露融资金额高达148亿元,占总披露融资金额的75%。
最低谷出现在今年9月。自驾赛道披露的融资事件有9起,披露的累计融资金额仅为3000万元。
在下半年整体偏冷的大趋势下,我们看到资本开始有方向性的向赛道的一些子赛道聚集。
02
资本重在细分赛道,量产成为关键词。
从资金流的细分来看,2022年,资本市场在自动驾驶赛道上的投资逻辑开始从原来的多点开花转变为先量产。这里的量产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首先,在自动驾驶落地方案中,选择量产ADAS作为切入点的公司今年在资本市场上比较受欢迎,包括Mimo智行、弘景智家、富瑞特装、魔视智能、穆宗科技等企业。这些玩家今年一般也是以高水平的智能驾驶为主。
在这些企业中,有15个投资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获得投资的量产自动驾驶公司中,还有一批——家高水平自动驾驶公司。包括马骁智行、文远智行、轻舟智航等国内头部Robotaxi选手。虽然这些玩家今年仅有7起融资事件,但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32亿元。
其中,文远知行今年获得三轮融资,其中D轮融资金额达到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30亿元)。成为今年国内Robotaxi玩家披露的最大金额融资。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轮融资中,文远智行获得了国际零部件巨头博世的青睐。此后不久,文远智行引入了博世的战略投资,与博世达成战略合作,为后者开发先进的智能驾驶方案提供算法软件支持。量产计划预计2023年上市。
文远知行的做法可以看作是这个行业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几乎所有今年获得投资的高水平自动驾驶玩家,今年都普遍将高水平智能驾驶纳入了自己的业务。
例如,高级自动驾驶的忠实粉丝马骁之星在今年6月宣布,其自主开发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已经完成了大规模的道路测试。
同时,在组织架构上,马骁智行成立了辅助驾驶事业部,其辅助驾驶也确定于2023年量产。第一款车型来自一股新生力量。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自动驾驶的量产走向资本中心,2022年自动驾驶硬件量产和硬件集成相关的公司受到了投资者的关注。
比如自动驾驶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以及为量产自动驾驶仪提供整车集成或软硬件集成的玩家,包括域控和线控底盘。
据统计,今年以来,涉及自动驾驶芯片和各类传感器的投资事件有32起,占总投资事件的25%,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19亿元。
其中,代表公司包括地平线、黑芝麻、寒武纪等国产自动驾驶芯片,都从资本市场拿到了资金,而且几乎都是战略融资,融资金额很大。
在lidar公司里,除了速腾聚创、易景科技这样的老玩家,也有一些新面孔,比如今年年初和11月完成A轮和B轮融资的亮道智能,披露融资金额总计超过2亿元。
在做机箱集成或软硬件集成的玩家中,今年以来发生了18起投资事件,占全部投资事件的16%,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53亿元。
最后,在L4自动驾驶中,场景相对简单,相对容易量产的细分赛道也在资本的视线之内。这类玩家的业务主要涉及矿区、港口、园区、农业生产等封闭场景,以及低速无人车,包括低速物流车、低速安防等。
数据显示,2022年,封闭场景无人赛道投资事件16起,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29亿元;低速无人驾驶赛道17条,累计披露融资金额超过4亿元。两个细分赛道的投资事件数量占全年的四分之一以上。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思念之家、踏歌之星,都获得了超过1亿元的投资,而西递之家则是在5月,也就是赛道寒冬来临的时候,获得了由成都投资领投的3亿元融资,占当月披露融资额的1/3以上。
03
整体投资趋于理性,只等一场“厚雪”
综合以上信息,进入2022年以后,尤其是下半年以后,资本对于自动驾驶赛道的投资逻辑开始发生变化。
简单来说,市场趋于理性,商业化量产成为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关键指标。
至于原因,不难认为有
以纳斯达克为例。今年年初,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为16003点,但截至目前,已跌至10498点,跌幅达34.4%。
经济环境带来的未知也让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谨慎和理性。同时,相比回报期长的投资标的,短期内看收益的标的显然更合适。
其实关于自动驾驶行业本身的问题已经说了很多了。简单来说,无人自动驾驶量产的故事被延迟了,商业化无法完成闭环。
这是Robotaxi电路中最具代表性的。从技术上来说,赛车们解决了99%的问题,但却被1%的边角案例卡住,陷入了僵局。Robotaxi车队运营在成本上是一笔沉重的资产,这是大多数创业公司难以长期承受的。
在这种困境中,投资者和赛道玩家各自做出选择。
投资者更喜欢接近大规模生产的项目。玩家一方面为了尽快实现造血能力,不得不进行降维量产,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融资的考虑。
上面提到的文远智行、马骁智行等玩家也是在这种思路下拓展高级智能驾驶业务。
总的来说,投资人已经看到了自动驾驶赛道的“长坡”,只等一场“厚雪”。或许2022年下半年的资本寒冬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一场大雪正在为自驾赛道做准备。
附2022年国内自动驾驶投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