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诞生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karl benz)在曼海姆制造了一辆0.85马力(1马力735 W)汽油发动机的三轮汽车(见图0-1)。这款车最高时速15km/h,是公认的世界第一车。1886年1月29日,本茨获得了德国汽车专利证书(编号37435)。同年,另一位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也制造了一辆由1.1马力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四轮汽车(见图0-2),最高时速为18km/h,同年他还获得了一项船用发动机专利。
因此,人们普遍将1886年视为汽车元年,1886年1月29日也被公认为汽车的诞生日。本茨和戴姆勒被公认为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现代汽车的发明者,被誉为汽车工业的鼻祖和“世界汽车之父”。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起源于欧洲,欧洲是汽车工业的摇篮。一百多年来,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从欧洲国家到美国——美国到欧洲国家——欧洲国家到日本——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四次大转移;现在,汽车工业已经遍布全球,成为世界主导产业。世界主要汽车公司及其成立时间如表0-1所示。
(1)汽车工业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后,汽车制造技术不再仅仅掌握在欧洲人手中。尤其是亨利福特在1908年10月制造了著名的“T”型车,产量大幅增加,仅19年就生产了1500万辆。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首次引进装配线,大大降低了汽车的制造成本,使汽车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从此,福特成为世界的宠儿,美国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王国”。所以人们说汽车是欧洲发明的,但是在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发展很快。
(2)以欧洲为重心的汽车工业发展时期。
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汽车工业本身的技术进步,还取决于汽车工业应用这些技术的投资能力和世界汽车市场的容量。它们相互作用,受整个经济发展形势、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意外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各国汽车工业都为军队服务,美国与其他国家(主要是欧洲国家)的竞争大大缓解。随着战后经济的复苏和政府支持的加强,欧洲汽车工业开始迅速发展。以联邦德国为例,短短5年时间,汽车产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生产国,达到205.5万辆。1970年,西欧共同体的汽车产量首次超过美国。接着,西欧国家纷纷在美国投资建厂,改变了汽车工业的发展格局;欧洲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逐渐从美国转移到欧洲。
(3)以日本为重心的汽车工业发展时期。
1973年第一次发生石油危机的时候,美国和欧洲国家的汽车工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日本似乎早就注意到了。他们开发生产了大量小型省油汽车,终于在1980年将美国赶下了“汽车王国”的宝座。
(4)以韩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异军突起。
70年代,良好的经济基础为韩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73年,在韩国政府“汽车国产化”政策的支持下,国内汽车工业发展迅速。20世纪90年代末,韩国汽车工业在西欧、美洲、东欧、亚洲和大洋洲建立了生产基地,实现了国内生产本土化、海外生产系统化和全球销售网络化的模式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厂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工建设。1956年10月15日,第一辆载重量为4t的解放CA10中型货车下线,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局面。1958年,第一汽车厂生产了中国第一辆东风牌汽车。此后,在南京、上海、济南、北京等地建立了汽车工厂。主要产品有南京汽车厂生产的载重2.5t的跃进NJ130轻型货车,上海汽车厂生产的上海SH760中级车,济南汽车厂生产的载重8t的黄河JNl50中型货车,北京第二汽车厂生产的载重2t的北京BJ130轻型货车。1968年,第二汽车厂在湖北省十堰市开工建设。1975年开始生产东风EQ240越野车。1978年开始批量生产其主导产品——质量为5t的东风EQ140中型卡车。从1958年到1980年,完成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起步阶段,形成了以中重型卡车和越野车为主的生产格局。198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2万辆,汽车保有量168万辆。
(2)改革开放阶段(1982~1993年)
针对“缺重少轻,汽车几乎是空白”的不利局面,中国汽车工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注重微型车、轻型车和重型车的产品开发,先后建立了微型车生产基地(天津汽车厂)、两个装配点(柳州拖拉机厂和国营魏健机械厂)、四个轻型车生产基地(东北、京、宁、西南);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1984年成立了中国汽车工业第一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资)。随后,长安机械厂与日本铃木公司、意大利南汽厂和依维柯公司、德国上汽厂和大众公司、法国广汽厂和标致汽车公司、日本天津汽车厂和大发汽车公司、德国一汽和大众公司、法国第二汽车公司和雪铁龙汽车公司等合作成立了合资企业。先后引进了100多项技术,其中整车项目技术10多项,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到1993年底,中国汽车年产量达到129.7万辆,居世界第12位。
(3)快速全面发展阶段(1993年以后)
1994年2月,国家颁布《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作为指导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纲领。在这一阶段,我国各大汽车集团公司纷纷与国外一些汽车公司联手,同时国内一些主要汽车公司进一步重组兼并,初步形成了“36”格局,即一汽、东风、上海三大汽车集团和广州本田、重庆长安、安徽奇瑞、沈阳华晨、南京飞亚智、浙江吉利六大自主骨干车企。其中,三大汽车集团汽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2%,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优化已初步完成。此后,汽车产量快速增长,2001年达到246万辆,2003年达到444万辆,2005年达到500万辆,2007年达到889万辆,2009年达到1379万辆,2011年达到1841万辆,2012年达到1927万辆,实现了汽车生产的跨越式发展,汽车年产量连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