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锤落下,用户信息和数据的安全不可等闲视之!

经过长达一年的调查,滴滴天价罚款终于尘埃落定!

时间回到一年前。2021年6月30日,滴滴赴美悄然上市,引发了一场关于涉嫌泄露国家机密。虽然滴滴回应称把数据交给美国是绝对不可能的。此事还是引起了监管部门的警惕。

7月2日,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公共利益,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根据《国家安全法》 《网络安全法》对滴滴公司进行网络安全审查。

2022年7月21日,复审结果新鲜出炉。根据《网络安全审查办法》 《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 《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滴滴全球有限公司罚款80.26亿元,对滴滴全球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程维、滴滴全球有限公司总裁刘清罚款100万元

发布会上,网信办表示,经查实,滴滴全球有限公司违反《行政处罚法》 《网络安全法》 《数据安全法》法律法规,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情节严重,性质恶劣。滴滴公司存在16项违法事实,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

*非法收集用户信息1196.39万条手机相册;

*过度收集83.23亿条用户剪贴板信息和应用列表信息;

*过度采集乘客人脸识别信息1.07亿条,年龄信息5350.92万条,职业信息1633.56万条,家庭关系信息138.29万条,出租车地址信息1.53亿条家和公司

*在乘客评价驾驶服务时、App在后台运行时、手机连接橙记时,过量收集了1.67亿条精确位置(经纬度)信息;

*多收14.29万条驱动教育信息和存储57,802,600条驱动以纯文本格式显示的ID号信息;

* 539.76亿条关于乘客的信息在没有明确告知乘客的情况下,分析了出行意图、15.38亿条关于永久城市的信息和3.04亿条关于异地商务/异地出行的信息;

*乘客经常要求不相关的电话许可当使用搭便车服务时;

* 19未准确明确地说明用户设备信息等个人信息处理目的。

此外,滴滴公司还存在严重影响国家安全的数据处理活动,以及拒绝履行监管部门的明确要求、不诚信、恶意逃避监管等其他违法违规行为。滴滴非法操作给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和数据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为涉及国家安全,依法不公开。

对此,滴滴发布回应称,诚恳接受,坚决服从,全面深入自查,积极配合监管,认真完成整改。

似乎滴滴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但迪迪对个人隐私信息的窃取和滥用令人震惊,背后的信息数据安全问题真的敲响了大众的警钟!

一开始大家可能都在说80.26亿元的巨额罚款,但是了解了滴滴的违法行为,很多人都傻眼了,直言迪迪,你怎么敢?"这个数据的非法收集太夸张了。哪怕按一条信息,也要损失80多亿。

事实上,在大数据时代,应用程序非法收集信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对于网络平台上的这些软件app是如何侵犯我们的隐私数据的,大多数人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并没有不知道他们注册时勾选的使用权限代表什么。但这次滴滴事件让我们看清了这背后连接着怎样的个人隐私黑洞!

滴滴收集大量与用户行为相关的个人隐私信息,可用于区分或追踪个人身份,从而挖掘特定用户。另一方面,滴滴拥有不能公开的高精度国家地理数据,并且拥有大量数据

这次对滴滴的处罚,也是给公司敲响了警钟。互联网公司要加深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认识,建立更加完善合规的商业规范。《网络安全法》和《民法典》都规定,公民享有隐私权不受侵犯。用户的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必须遵循公正、合法、必要的原则,收集后的使用和保存要严格管理。

总而言之,国家信息安全无小事,是大家保护它是我们的责任。

如何看待滴滴巨额罚款?请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