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行业和读者,《机械工人》从1957年开始陆续出版为《机械工人(热加工)》和《机械工人(冷加工)》。当时新中国的工业发展日新月异,分刊后的热作编辑部全力推广各种热作技术和应用。刚刚建成投产的长春第一汽车厂在生产中的热加工技术和实践经验自然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汽热加工生产现场及实践经验
《机械工人》一方面记录了一汽丰富的图像,包括车间的现场照片,艺术家创作的木刻,插页和杂志等。1957年,本刊用了四个连续的封面(见图1)来突出一汽的铸造车间、锻造车间和冲压车间。从一汽的冲天炉铸造车间,铁水在往外浇(见图1c),工人在机械化浇注平台上浇注铸件(见图1a),到锻造车间,用10t蒸汽锤锻造汽车曲轴毛坯(见图1d),到压制车间,如火如荼(见图1b)。1957年新中国成立8周年之际,编辑部特意挑选了著名木刻家王建峰创作的一幅木刻作为1957年《机械工人(热加工)》期杂志的封面,题为缅怀一汽工厂为建设祖国而锻造的3354 (见图2),表达了对一汽生产者和杂志的尊重为祖国的工业发展做贡献的社会责任。这些图片强烈鼓励读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学习技术,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a)一汽铸造厂的所有加工过程都是机械化的(1957年第4期热加工封面)
b)一汽冲压车间一角(热作第5号封面,1957年)
c)一汽铸造车间冲天炉(热加工6号盖,1957年)
d)在一汽锻造车间用10t蒸汽锤锻造曲轴毛坯(1957年热加工8号盖)
图1 《机械工人》一汽封面记录20世纪50年代美国铁水加工实践场景
图2一汽制造厂——号锻工为了建设祖国(热加工1957年10号封面)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机械工人》自成立以来,在一汽生产中报道和推广了先进的铁水加工技术和生产实践经验,如法兰锻件的轮胎锻造(1957年热加工9号)、空气锤杆热处理(1957年热加工12号)、解放牌缸体热焊修复(1958年热加工9号)。冲压模具用钢板和水泥(热加工9号,1958年),马弗炉气体氰化试验在一汽工具车间成功(热加工6号,1959年),轮辐滚压模用球墨铸铁(热加工7号,1959年),一汽越野车和轿车后轮轴齿轮用脉冲淬火压床由热处理分厂制造(热加工5号,1974年)。综合多途径方法最大限度地提高锻模使用寿命(热工10号,1987年),《锻造材料消耗工艺定额的科学制定方法》(热工5号,1989年),《轻型汽车前轴锤头上的整体锻造》(热工2号,1992年),《一汽铸造有限公司第一铸造厂质量改进创新纪实》(热工11号,2001年),《一汽锻造有限公司负责人访谈》(2002年第3期著名锻造行业焦点系列报道、激光焊接技术在一汽-大众迈腾(图片|配置|询价)车身制造中的应用(2008年第6期)、中频点焊技术在一汽-大众焊接车身制造中的应用与发展(2008年第14期).在一汽生产现场铸造。
让以一汽工厂在堆焊初期推广锻模和冲压生产自动化经验为例进行介绍。在此之前,让说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插曲:一汽——造的第一辆车,不是红旗,但是东风。
从东风到红旗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回顾了《机械工人》关于第一个解放1956年的一汽卡车。1958年2月,毛泽东主席视察一汽,称赞一汽成功制造了解放牌货车,并希望一汽使中国让我们尽快拥有自己的汽车。选择了一辆外国制造的汽车作为原型,在一汽的工具车间制造了第一辆国产汽车,并冠以东风品牌具有时代特征的汽车是3354辆。1958年5月,东风汽车开进中南海,毛泽东主席亲自观看了这辆汽车。《热加工》1958年第7期曾简要报道过,这一期的封面是这样的东风轿车(见图3a)。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东风汽车没有大量生产。
a)东风品牌汽车出厂(热加工,1958年第7期)
1958年8月,在此基础上,一汽制定了红旗轿车,经过多次测试才最终确定。1959年10月1日,中国第一车—— 红旗轿车亮相新中国国庆庆典。755-79000冷加工和热加工,1959年第10期,都报道了机械工业十年来的巨大成就,包括红旗轿车。本期的国庆专题(见图3b),另据报道红旗牌轿车提前三年在第一汽车厂批量生产。第一批30辆车正陆续运往北京,献给伟大的建国十周年共和国。红旗轿车的批量试制标志着中国轿车的技术水平美国汽车制造业实现了从生产卡车到生产豪华轿车,从生产单一品种到生产多种汽车的飞跃。"(《机械工人》,10号,1959,热加工)。
b)批量生产红旗汽车(热加工,1959年第10期)
图3来自东风到红旗
一汽堆焊制造大型锻模的宣传
在五六十年代,堆焊方法是一种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实践经验,在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工业建设。
从1954年开始,我国许多企业学习苏联堆焊修复锻模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铸钢堆焊锻模。据介绍,这种铸钢堆焊的方法可以节省大量的高级合金钢,生产工艺也容易掌握。但一般只能制造4t以下的锻锤,所以没有被广泛采用。
在一汽清华大学(潘继銮院士当时是清华的技术主持人)等有关单位的密切配合下,于1957年底用铸钢堆焊成功制造了2t、3t、5t锤锻模。随后,1959年,一汽和清华大学乘胜追击,用同样的方法成功制造出10t锤锻模。当时用这种锻模制造的5万千瓦汽轮机叶片,无论是焊缝质量、使用寿命还是节约成本,都是非常令人满意的。
时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的柳丁同志非常重视这项技术。《“红旗”牌高级轿车开始成批生产》 1959年第8号文摘刊登了第一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人(热加工)》号通知,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立即学习这一经验。在同一时期,也有人报告说:第一汽车制造厂与清华大学密切合作,采用自动堆焊方法,成功试制了一套10t锻锤大型铸钢堆焊锻模。这套锻模在国内首次用于锻造5万千瓦汽轮机叶片,效果良好。这是我国金属堆焊应用范围和工艺方法的新发展(《在铸模制造中大力推广堆焊先进工艺》,8号热加工,1959)。
1959年11月17日,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一汽召开了全国锻模制造大会。柳丁同志在会上就推广铸钢堆焊方法的钢种选择和堆焊工艺作了讲话。《铸钢堆焊取得崭新成就 大型堆焊锻模试制成功》记者到会并作报告(《机械工人(热加工)》,1960年1号,热加工,见图4)。报告指出:锻造是现代机械工业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编辑部还邀请汽车一厂的同志写技术文章,发表在《用铸钢堆焊法制造10吨锤大型锻模 第一机械工业部召开现场会议推广汽车厂经验》。比如一汽工具分公司写了两篇文章,《机械工人》和《铸钢堆焊锻模手工电弧堆焊经验》。前者介绍焊前加工、堆焊工艺、焊后处理的经验,后者介绍一汽对气孔等常见缺陷的处理方法。
055-79000的连续报道和发表的技术文章相结合,对堆焊制造锻模的经验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一汽冲压生产自动化实践经验推广
此外,《热加工》编辑部还与一汽冲压车间的通讯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交流,总结提炼了该厂冲压自动化的成果,并以长春汽车厂在冲压生产自动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见图5)。社论的同志写道:
长春第一汽车厂是一家拥有一流现代化设备和技术的企业。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在这样一个现代企业中,技术创新和革命没有利润可言。但汽车厂的职工在党的领导下,不受现有条件的束缚,雄心勃勃。经过技术革新和革命的巨大努力,他们的产量和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把一个工厂变成了几个工厂。
图5一汽冲压生产自动化实践经验推广(热加工,1960年第3期)
和上期的历史分别介绍了自动退料装置、自动送料装置、自动冲压模具等。在一汽的生产现场,共计16种。每种先介绍其特点,然后结合附图介绍其工作原理。虽然这些装置在今天已经相当简单,但这种现代企业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的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内容:金属加工
声明:素材由本媒体号从网上收集整理,所有素材版权归原公司和机构所有。材料仅供学习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通知我们删除。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