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评人说的操控感是什么?真的是因人而异吗?
操控感是评价一辆车的重要维度之一,但每个人的驾驶方式和习惯都不一样,试驾过程中难免会有自己的主观因素。那么什么是汽车的操控感呢?消费者开车需要注意什么?
大多数人的操控性其实对应的是教科书理论中的“车辆操纵稳定性”,分为两个维度。操纵性是指车辆能否按照驾驶员给出的指令行驶和转向,稳定性是指车辆在受到路面、侧风等干扰时,能否保持原有的行驶状态。
而稳定性的硬件基础就是汽车的底盘。底盘分为传动、驱动、转向、制动四个系统。所以一些媒体或者一些车评人的试驾维度也是从这些方面延伸出来的。
传动系统就是感受变速箱换挡的动作、速度和逻辑。好的变速箱应该动力连接顺畅,换挡动作简单,换挡意图尽量符合驾驶者的意图。比如双离合变速箱的优势应该是换挡速度快,传动效率高,燃油经济性好。但是根据目前自主品牌的双离合来看,这些方面基本都做了取舍。美其名曰平滑换挡为“舒适”导向,其实并无此意。在机械维度上,很容易满足一个方面的性能,但很难满足多方面的平衡。但是,不能都怪自主品牌没用心。毕竟相比大众这样的成熟车企,自主品牌的开发体系和培养经验难免薄弱。
驱动系统就是常说的“悬挂式”。前面说过,悬架的硬件水平决定了驾驶体验的下限,上限则取决于训练水平。所以作为一款家用车,能够做到“小颠簸可以过滤,大颠簸不突兀”也能说明这款车的底盘还不错。比如双横臂悬架的车辆,由于虚拟主销比麦弗逊的在车轮外侧,上下控制臂可以抑制车轮一起跳动,所以同样调教下的双横臂悬架在转向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都比麦弗逊的好。
其实转向系统和悬挂系统是相辅相成的,驾驶员最直观的就是转向感。目前转向反馈比较真实,是可以用低速、轻量化、高速来判断的好转向。影响转向感的原因是辅助的方式。原来电动液压助力转向的转向手感其实是最真实的,但是随着电气化的发展,电子助力转向也得到了发展。根据传力方式的不同,电动转向机可分为C-EPS、P-EPS和R-EPS。目前来看,R-EPS是较好的形式,效率更高,转向没有强烈的电子味。
刹车方面是刹车效果和刹车脚的感觉。好的刹车应该在有效制动性能之内,步数尽量多,制动力建立得快,脚感软硬适中,行程长短适中。制动脚感欧系车、美系车和部分自主品牌更好。日系车和一些以舒适为主的国产车,普遍感觉“软”,停不下来。比如舒适取向的车型,因为悬挂偏软,如果制动力来得更快更大,制动点头的现象会更严重。所以一般厂家都会设置一个制动空行程,制动力来得比较晚。
当然,这种“操纵”还是缺乏动力的,也算是纠正了大多数人的一种观念。操纵包含动机,但动机不能代表操纵。
(文/泽宇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