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江苏省开展“德法涵养文明 共建绿色生活”主题活动

为充分发挥德治与法治在服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谁主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江苏省司法厅联合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省环保厅、省交通运输厅等6部门,在全省组织开展“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主题活动,引导公众低碳绿色出行,引导企业依法做好排污治污等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城乡居民增强环保意识,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敬畏自然、崇尚绿色生活的理念,促进城乡居民行为方式和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为推动江苏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重点宣传内容】

全省以“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为主题,多部门联动,省市县三级同步,集中开展绿色出行、绿色企业、绿色村居、绿色校园“四大行动”:

(一)“倡导绿色出行”行动。开展《公路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旅游法》《道路交通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加快推广绿色低碳交通运输装备,加强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管理,积极推广新能源、清洁能源等节能环保车辆。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BRT)等大中容量公共交通和城市公共自行车等慢行交通发展。大力宣传公交优先发展政策,鼓励公众选择绿色出行方式,提升公交、地铁等绿色出行方式比重。在驾驶员和客货运输从业人员驾驶培训过程中,传授文明绿色守法出行的知识,全面提升新驾驶人绿色、文明驾驶意识。制定旅游公约、景区游览导则、绿色文明出行指南,通过设置主题车厢、公交车载视频、官方微博微信等载体,开展常态化宣传和重大节日集中宣传,加大文明劝导和严格执法力度,增强绿色文明出行的规则意识、法治观念,自觉养成遵法守纪明礼的良好习惯。充分整合各方资源,联合相关企业、行业协会、专业机构、新闻媒体等多方力量,组织交通安全志愿者、环保志愿者、户外运动爱好者,积极传递交通安全常识和绿色文明理念,制定发布绿色出行倡议,倡导让城市少一缕尘埃、多一片蓝天,共同营造低碳、清洁、畅通、高效的城市环境。

(二)“打造绿色企业”行动。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法》《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江苏省地方性环保法规以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的宣传教育,督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增强绿色环保意识,结合诚信体系建设,健全落实企业“黑名单”制度,推动企业开展源头减量、综合利用、废物分类回收处理,自觉履行绿色生产责任,促进生产、流通、回收等各环节的绿色化、清洁化。开展“环境守护者”行动,由社会组织、公众代表、志愿者、基层环保协管员组成环境监督员队伍,形成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舆论场。扶持环保社会组织,组建环境公益诉讼专家库,建立省级环境公益诉讼专项基金。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行为,提供环境公益诉讼的技术鉴定、法律援助等。拓宽环境资源保护、生态工程招投标、安置补偿金提存等公证业务,探索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合同公证,拓展生态文明建设融资合同、涉及资金补助的生态补偿合同等公证新领域;探索设立环境损害评估等鉴定机构,规范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资质条件、执业程序和鉴定标准;排查调解环境保护、土地征用等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矛盾纠纷;实施精准法律援助,加强环保法律援助知识宣传,落实法律援助政府责任,放宽经济困难标准,为符合条件的环境损害受害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配合做好重大环境污染、破坏生态行为的证据保全,及时提供环境保护重大法律风险的提示建议。

(三)“建设绿色村居”行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村居环境整治、化肥农药减量、生活污染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为重点,运用村(社区)法律顾问微信群,精准推送与美丽乡村、绿色村居主题微讲座微案例,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和行业规章,引导城乡居民自觉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推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融入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城乡和谐社区示范、法治文化示范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崇德尚法新型村(社区)以及文明家庭等创建之中,实现互相促进、融合发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法治资源,推出一批倡导生态文明的优秀作品,举办德法大讲堂,及时传递生态环保资讯、讲解生态环保政策,发挥道德讲堂、百姓议事堂、乡贤会等载体的教化劝导作用,引导城乡居民转变生活方式、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以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为重点,广泛开展垃圾分类法规、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通过运用“绿色账户”“积分兑换”“法治道德银行”等方式,联合实施垃圾分类积分制,激励引导城乡居民实施垃圾分类投放。抓住“六五”环境日、地球日等重要节点,突出绿色村居主题,开展普法志愿者环保行等主题实践活动,共同营造整洁优美的生态环境。

(四)“共创绿色校园”行动。大力加强青少年环境保护知识教育,推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让青少年了解掌握道路交通、环境保护、节水护水、食品安全等方面法律知识,培育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引导青少年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开展环境教育课外实践活动,在“八礼四仪”养成教育中融入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内容,培育青少年环保规则意识;借鉴南通“崇德少年法学苑”等做法,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环保主题实践活动,激发青少年爱护环境的意识和热情,推动遵纪守法、绿色文明成为青少年的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主题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地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等方面,开展以案释法活动,通过媒体庭审直播、群众旁听庭审、典型案件宣讲等举措,公布破坏生态环境执纪问责典型案例,以“身边案”教育“身边人”,有效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在绿色出行上,推动公众养成低碳生活习惯。各地突出文明交通、文明排队、文明旅游等内容,联合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节能环保、绿色出行理念教育相融合,引导社会公众履行绿色责任和义务。在打造绿色企业上,推动企业践行生态环保要求。各地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协同开展生产、流通、储存等环节绿色化、清洁化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围绕污染物排放治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方面的法律问题,及时提供优质精准的法律服务。在建设绿色村居上,推动村居营造优美整洁环境。各地将绿色村居建设纳入微信群互动平台、“双示范”创建、法治文艺演出等,让绿色理念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在共创绿色校园上,推动青少年成为绿色环保卫士。各地从校园生活、社区实践、专项活动等入手,开展“荟聚杯”环保绘画大赛、“我让社区更美丽”环保涂鸦等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环保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养成敬畏自然、崇尚绿色生活的规则意识,增强青少年绿色法治意识。目前,全省司法行政机关累计开展环保普法活动8400场次,举办环保法治文艺巡演1249场次,解答法律咨询31万人次,组织法律服务人员送法进企业9.4万家,办理环保类公证1300多件,化解环境保护、土地征用等矛盾纠纷7500件,为358名环境损害受害人提供了法律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