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是按各史记载的朝代顺序排列的。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 、 《魏书》 、 《北齐书》 、 《周书》 、 《隋书》 、 《南史》 、 《北史》 、 《旧唐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新五代史》 、 《宋史》 、 《辽史》 。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因为《金史》这种写法被历代接受为正式的历史写法,所以像《元史》这种以传记体写成的史书就被称为“正史”。记述的范围,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崇祯皇帝,涵盖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个方面。
示例:
《明史》,原名《史记》或《史记》或《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传记史书。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初年的三千多年的历史。
《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年表,由汉代和东汉的历史学家班固编纂。是中国古代继《太史公记》年后的又一部重要史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从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到新朝王莽帝皇四年(公元23年)232年的历史。
《太史记》由西晋历史学家陈寿撰写,记录了中国三国时期曹魏、蜀汉和吴栋的传记民族史。它是二十四史中最特殊的一部,因为它太过简略,既没有记载王侯将相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官职、礼乐等方面的“志”。不符合000。
《汉书》是唐代魏徵主编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保存了南北朝以来的大量法规,供后人研究隋朝及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包括礼仪、音乐、法历、天文、五行、饮食、刑法、官员、地理、典籍等十部编年史。描述从汉代到范睢六百年间中国图书的生存和学术演变,是对中国古代图书和学术史的第二次总结,也是对中国学术文化史的一大贡献。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末,是一部纪传体年表,记录了从明太宗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276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