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具有教师心理素质的心理必然是健康的。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包括:认同教师角色,接受教师职业;拥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对教育环境的良好适应和转化;拥有稳定积极的教育情绪。

基于各种观点,对心理健康概念和标准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教师心理健康的内涵。所谓教师心理健康,是指教师除了具有一般个体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外,还应具有由其职业所决定的特殊特征。教师心理健康与教师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素质,具有教师心理素质的心理必然是健康的。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决定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心理过程和个体心理特征等方面的本质特征。它是一个具有统一结构和过程的系统,包含行为、知识、能力、观念、人格等成分。教师心理素质作为一个系统,如果其结构完整,各组成部分在与环境和他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能够和谐有效地发挥作用,那么教师心理素质就是健康的。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具有正确的自知力、良好的情绪、适度的情绪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氛围,使学生具有满意和快乐的良好情绪状态。

(2)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作为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既要符合普通人心理健康的要求,又要体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预防和治疗教师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1。认可教师角色,接受教师职业。

认同主要是指对自我和自身角色的真实、正确的认知;

接受就是愉快地接受自己职位的现状,并为其发展创造条件。承认自己的教师职业地位,愿意从事教师工作,充满信心和情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标准之一。2.拥有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的人际关系好不好是衡量教师心理健康的另一个指标。教师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教师与校领导之间、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教育人际关系构成了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特殊环境,对教师的工作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一部分是受外力的影响,一部分是教师自身的力量。能否做好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心理水平和处理教育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心理素质。要实现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努力拉近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强相互理解和体谅,求同存异。3.对教育环境的良好适应和改造。对教育环境的适应和改造是指对不良环境的改造和对良好环境的适应。有些教师不能适应发展的、创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中的新事物格格不入,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一味强调教师对环境的适应,无论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对外部教育环境没有抵抗力,是心理上的软肋,不能很好地改造不良环境,所以不是教师心理健康的表现。因此,必须同时考虑适应和改造标准。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适应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教师的适应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不良环境中的教师要以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改造,以自己的动力力量影响周围的教育环境。总之,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志向;(2)具有高度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可以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恰当的教学行为;(4)学生和同事可以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自我评价一致;(5)有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能力。4.拥有稳定积极的教育情绪。

教师的教育情绪是否稳定、乐观、积极,会影响教师的整个心理状态。当教师的情绪处于不良状态时,如缺乏教育信心、教育紧张、烦躁忧郁、害怕管理学生等,其情绪、认知甚至性格都会出现异常。如果一个教师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教育情绪,并且长期稳定,他潜在的心理能量就会在整个心理生活中显现出来。他们会对教育充满信心,对教育淘气的孩子有直接的兴趣,把培养孩子当成乐趣。整个教育工作将充满活力,教师的生活将更加充实和有意义。教师有良好的教育心情,也能使教师心情愉快,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稳定积极的教育情绪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够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当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为:(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要拿学生出气;(3)能够冷静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抑制偏好,平等对待学生;(5)不要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