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经济体中,如果每个人都增加储蓄盈余(即他们的边际储蓄倾向增加,从而储蓄率在任何收入水平下都会增加),那么社会上所有公司的总收入都会减少,这将导致经济发展放缓,进而影响工资增长甚至下降。最后,整个经济的总储蓄不会因为收入降低、经济疲软而增加甚至减少。
在均衡中,总收入(即总需求)必须等于总产出,总投资必须等于总储蓄。假设储蓄作为收入的一部分上升速度快于投资,即边际储蓄倾向上升,而总收入等于总产出的均衡点会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向更低的水平移动。
节俭悖论展示了囚徒困境。因为储蓄可能对个人有益,但对整个社会有害,所以人们不得不在两难之间做出选择。一个不理解节俭悖论的人,可能会陷入合成谬误,以为在个体中成立的东西也会在整体经济中成立,从而以为国民储蓄水平高就意味着国家富裕。凯恩斯和他的支持者持相反观点。他们认为,尽管储蓄可能对个人有益,他们可以未雨绸缪,但节俭悖论表明,增加储蓄对整体经济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这个悖论是建立在凯恩斯倡导的总需求决定论基础上的。凯恩斯主义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总收入水平是由需求侧因素决定的,因为他们认为(换句话说,他们是在时代背景下),由于物价极低,大量资源闲置,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所以总需求的增加可以刺激收入的增加,而不会引起物价上涨。消费是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储蓄增加意味着消费减少,所以总需求下降,所以国民收入水平下降。这导致诱导储蓄减少。
所谓“诱发”是变量而非非常量,属于内生变量。诱导储蓄是指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储蓄。比如收入上升100元,其中20元作为储蓄,这20元是诱导储蓄。同样,诱导消费和诱导投资也指因收入增加而增加的变量。“诱导”这个词是相对于“自发”而言的。自发的人,也就是自己的常数,是外生变量。“自发储蓄”是指即使收入为零也会进行的储蓄。一般来说,自发储蓄是负的,因为没有收入,消费取自储蓄。从y截距的值可以看出“自发性”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