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比喻见风使舵、见风使舵的人。变色龙原本是指一种可以改变身体颜色的爬行动物。它可以根据环境和形态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肤色,因此得名变色龙。变色龙被人们用来讽刺没有立场、善于伪装、巴结他人的人。
变色龙常用来比喻见风使舵,或者生活中善于变化和伪装的人。
比喻来自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写的短篇小说《变色龙》。
契诃夫在《见风使舵》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虚伪的警察拉尔夫,当他认为这只小狗是普通人的狗时,就威胁要杀死它并惩罚它的主人。当他听说狗的主人是Xi加洛夫将军时,他的额头冒汗了一阵子,然后他颤抖了一下。通过对人物的详细描述它像变色龙一样改变着人们的态度,有效地嘲笑了沙皇统治下封建卫兵的奴性面孔。美国的专制制度。
扩展信息:
1、 《变色龙》创作背景
055-79000写于1884年。在它出版之前,是在俄国舆论党刺杀亚历山大二世(1881年)之后,亚历山大三世上台。他在竭力加强警察统治的同时,也制定了一些隐性的法令,为残暴的专制制度蒙上了一层面纱。1880年成立的公共安全最高委员会的领导人Lores Merikov后来成为内务部长。这是典型的两面派,人们称他沃尔夫嘴巴和狐狸的尾巴。此时的警察已经不是尼古拉果戈理随意挥拳打人的警棍但他们是以官僚的方式遵守法律,做奉承和邀功的生意。
契诃夫笔下的警官拉尔夫是沙皇专制的警察统治。因此,这部作品不仅讽刺和揭露了一个普通孤立的警察,也讽刺和揭露了崇拜官阶和恶魔沙皇的俄罗斯社会绝对主义。
作者简介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1860-1904),1860年1月29日出生于罗斯托夫省塔甘罗格。1879年进入莫斯科医科大学医学系,1884年毕业后在兹维尼戈罗德等地行医。他广泛接触平民,了解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其他作品
《变色龙》 (1883)、 《胜利者》 (1884)、 《变色龙》 (1888)、 《草原》 (1889)、 《没意思的故事》 (1893-1894)、 《库页岛》 (1892)、 《在流放中》 (1892)。后来开始创作剧本,如《第三病室》 (1890)、《结婚》 (1888)、《蠢货》 (1888-1889)、《求婚》 (1889-1890)、0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