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基本特征是1、正直;2、唯一性和共同性;3、稳定性和可变性;4、社会和生物特征。性格也叫“个性”。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面貌。

(1)完整性

个体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人格的各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现实的个体中,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

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各种心理成分的一致性。一个正常人总能及时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它能及时调节人内在心理世界的各种矛盾,调节人格上的各种心理冲突,使人的心理和行为保持和谐。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人的心理活动就会紊乱,人格就会分裂。其次,人格的完整性还表现在,人格是由密切相关的成分组成的多层次、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整体。在人格的各种成分中,有些是主要的,起主导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基本特征。有些是次要的,起辅助作用。最后,人格的整体性也说明,只有从整体出发,并与其他人格特征相联系,才能认识个体特征,使之具有一定的意义。由此可见,正常人的心理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和共同性

人格的独特性意味着人的心理和行为是不同的。因为人格组合结构的多样性,每个人的人格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同样是沉默寡言的特点,有的人冷眼看世界,而不是倾诉不说话;有些人胸无墨迹,故作高深。强调个性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个性的共性。人格的共同性是指同一民族、同一地域、同一阶级、同一群体的个体之间由于共同的社会文化的影响而具有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征。比如,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世界各地的华人都有很多相同的性格特征。所以,个性是差异性和共性的统一。

稳定性和可变性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在心理和行为上经常且一致地反映出来,具有跨时间和跨情境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例如,一个人经常并且始终如一地表现得冷静、理性、得体。体现了“自制力”的人格特征,偶尔的莽撞和不经意并不是他的人格特征。因为一个人人格的稳定性,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童年人格来推断他的成年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性格的稳定性。一个人性格的稳定,并不意味着一生不变。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一个人的性格也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变化。例如,社会和经济地位的重大变化、丧偶、迁居他处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性格发生很大甚至完全的改变。

(4)社会性和生物性

从其形成和表现的形式来看,人格不仅受社会历史的制约,还受个人生理特征的影响。比如,在一定的社会中,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人生活在一定的共同生活条件下,逐渐掌握了这个社会的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但是,个体的遗传和生物特征是人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也决定着人格特征形成的难易程度。比如,一个神经活动类型强烈且不平衡的人,更容易形成勇敢刚毅的人格特征;更难形成细致体贴的性格。相反,一个神经活动类型较弱的人更有可能形成细致周到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