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铜陵市探索打造社区“法治超市”

为充分发挥领导干部、法治成员单位和公检法司等部门的职能作用,有效整合法律资源,深入开展社区法治共建,进一步服务居民、化解矛盾,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2015年,铜陵市在幸福社区创办首家社区“法治超市”,2016年被推广至铜陵市铜官区全区。

【任务措施】

(一)搭建“法治超市”平台

铜陵市以铜官区21个镇办社区“法治超市”为试点,依托社区综治中心,将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工作纳入平台,超市“营业员”因地制宜、交叉遴选,“四个一批”实现店员充足。

一是社区网格员、党组织书记自任一批。社区“法治超市”由党委书记担任“店长”,联系社区的“两代表一委员”、社区网格员、综治专干和党支部书记担任兼职“营业员”。

二是政法干警联系社区选派一批。铜官区选派54名法官、检察官联系社区坐班,每周到社区“法治超市”开展工作半天。

三是“律师进社区”机制采购一批。聘请徽风、沿江、良实、铜都、宪达、徐秉宸等6个律师事务所的25名律师分别联系各镇办社区,采取坐班值守的方式,每周到社区工作至少半天,每季度举办1次法制讲座。

四是“警民联调”机制联系一批。公安机关警力向基层社区倾斜,平均每个社区有10名以上警力,确定1名“警长”,定期与社区“法治超市”开展社会治安、维护稳定形势分析,协调推进矛盾化解和治安管理。

(二)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社区“法治超市”采取预约和咨询相结合模式,开设实体和虚拟的4个专柜,为社区群众提供法律知识查询、咨询解答、法律援助和法律宣传。

一是法律服务专柜。“法治超市”设立固定的宣传栏和阅读室,开辟法律图书角,各种法律政策汇编、司法解释、以案说法、法律报刊、案例分析、法律教材、法治读本以及信访、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典型案例汇编,尤其是涉及社会热点问题的法律政策及其权威解读门类齐全、随时更新,部分社区法律书籍收藏量达万册以上,供群众免费阅读查询。

二是信访接待专柜。设立信访接待岗,做好群众来信、来电、来访和投诉的接待、引导和先期处理工作,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据统计,到社区初信初访件80%都由社区“法治超市”办理化解的。建立“信访代理”机制,由社区“法治超市”代理居民向市区信访部门递交信访件。

三是个性化调解专柜。社区“法治超市”因人、因事、因地遴选出一批调解能手,成立了7家以牵头人命名的个性化调解室。比如,朝阳社区陈保英调解室、鹞山社区于冬英调解室等都曾担任社区主任,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能够从“情”入手,解心结、化积怨。幸福社区、官塘社区的“五老”调解室牵头人都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老干部,懂政策懂法律,调解纠纷效果很好。

四是律师接待专柜。“法治超市”专职律师每周一个半天坐班接待群众来访,为居民免费提供法律服务,解释法律文书,参加矛盾纠纷调解。同时,根据低保户、残疾人、老年人、农民工等人群特点,可以申请提供所需法律援助,将矛盾纠纷导入司法程序。

(三)及时就地化解矛盾

一是超前介入。在随时接待来访群众的同时,值班服务员每天到社区的第一件事,就是对社区平安建设信息平台上传的矛盾纠纷信息进行研判,开展先期处理工作,防止矛盾纠纷激化升级。

二是尽力化解。对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进行力所能及的调处,必要时组织“两代表一委员”“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个性化调解能手”参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情理法教育和心理疏导。调处前,首先进行相关法律知识讲解,使当事人形成诉求的合理预期;调处成功后,向当事人阐明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以群众监督与司法确认相结合的办法给执行戴上“紧箍咒”。

三是引导分流。对一时难以化解的矛盾纠纷快速引导至涉事部门,通过信访、诉讼、仲裁、行政调解、警民联调等正当渠道进行化解,并从中做好衔接、协调工作,使居民群众依法理智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四是提升服务。推进有条件的社区“法治超市”向行业性、专业性拓展,铜官区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位于中心城区繁华地段的人民社区在城市综合体财富广场建立了“商务楼宇法治超市”,由擅长商贸、金融、证券、房地产等法律实务的法官、律师参与,为区域现代服务业提供法律服务,化解了多起因民间借贷和网贷引发的矛盾纠纷,营造了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特点和效果】

“法治超市”是新时代学习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和化解矛盾纠纷的有效载体,经过四年多的运行实践,铜官区社区“法治超市”真正发挥了法律咨询“服务站”、法律政策“宣传站”、矛盾纠纷“终点站”、社情民意“气象站”的作用,尤其是主城区已多年未发生“民转刑”案件,十多年未发生有影响的重大刑事案件。目前,全区已建成乡镇(社区)“法治超市”25家,覆盖率100%,年解答法律问题近3万个,年均“营业”1200余天,年调处矛盾2500余件,接待群众来访5000余人次,大量诸如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矛盾纠纷被吸附和化解在社区和最基层,在打通法治服务最后一公里、依法及时就地化解社会矛盾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