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进一步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弘扬宪法精神,传播法律观念,军垦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干警利用返乡大学生每周一来街道参加升旗活动为契机,为大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题为《实施正当防卫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法治课。

军垦街道司法行政工作室开展返乡大学生普法宣传活动

干警从正当防卫的概念、符合正当防卫的条件、正当防卫是否承担民事责任以及正当防卫的法律意义四个方面,用浅显易懂的案例讲述了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性,用同学们感兴趣的漫画实例呼吁大学生们增强法治意识,提高警惕性,出门在外安全第一。

此次普法宣传活动寓教于乐,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实现了“1+1>2”的普法效果,让大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教育,营造了人人懂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重点宣传内容】

(一)什么是正当防卫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应符合五个条件

根据刑法的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下列五个要件才能构成正当防卫: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现实存在

正当防卫的起因必须是具有客观存在的不法侵害。"不法"指法令所不允许的,其侵害行为构成犯罪为条件。对于精神病人所为的侵害行为,一般认为可实施正当防卫。但是并非针对所有的犯罪行为都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例如贪污罪、渎职罪等等不具有紧迫性和攻击性的犯罪,一般不适用正当防卫制度。不法侵害必须现实存在。如果防卫人误以为存在不法侵害,那么就构成假想防卫。假想防卫不属于正当防卫,如果其主观上存在过失,且刑法上对此行为规定了过失罪的,那么就构成犯罪,否则就是意外事件。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才能对合法权益造成威胁性和紧迫性,因此才可以使防卫行为具有合法性。不法侵害的开始时间,一般认为以不法侵害人开始着手实施侵害行为时开始,但是在不法侵害的现实威胁十分明显紧迫,且待其实施后将造成不可弥补的危害时,可以认为侵害行为已经开始。正在进行或者诸多迹象表明将要实施危害的行为都可进行正当防卫。

3.主观条件:具有防卫意识

正当防卫要求防卫人具有防卫认识和防卫意志。前者是指防卫人认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行;后者是指防卫人出于保护合法权益的动机。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等都是不具有防卫意识的行为。

4.对象条件:针对侵害人防卫

正当防卫只能针对侵害人本人防卫。由于侵害是由侵害人本人造成的,因此只有针对其本身进行防卫,才能保护合法权益。即使在共同犯罪的情况下,也只能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进行防卫,而不能对其没有实行侵害行为的同伙进行防卫。也可以是对侵害人所带协助其伤害的对象实施。

5.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防卫行为必须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进行,否则就构成防卫过当。

(三)正当防卫是否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八条规定: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就对此条的理解,正当防卫不负民事赔偿责任,但防卫过当还是要适当承担民事赔责任的。

(四)正当防卫的法律意义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正确认识正当防卫,了解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有利于公民大胆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争。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针对性强。针对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司法行政工作室干警采用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向大学生解答身边的法律、法规、政策问题,有效加强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切实提高了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二是深化重点普法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提升公民法律素质。以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解答各方面法律咨询。不仅为大学生们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而且对防范学习生活中的法律风险也有帮助。此次活动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同学们积极参与,司法所干警与同学真诚互动、耐心答疑,得到返乡大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是有力推动了普法工作实践。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为大学生解答了法律问题,也提高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以浅显易懂的事例,动漫的表现形式,运用同学们熟悉的语言,对同学们进行释法说理,让他们从中学习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普法效果。

通过深入扎实的法治宣传教育,广泛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同学们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和谐氛围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