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进一步提升青少年法治素养,增强广大青少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团市委在重庆市南岸区巨成金竹希望小学围绕“拒绝校园暴力”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法治课堂,由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法治青年宣讲团的讲师主讲,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传递为在场的学生。
活动分为4个步骤:一是为同学们播放央视播出的拒绝校园暴力纪录片《呵护明天-住手吧少年!》;二是通过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让枯燥的法律知识与实际的学习生活关联起来,案例既有媒体报道的社会事件,也有同学现场讲述的自己身边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三是普法知识趣味问答,通过问答的形式,为同学们解答如何提高法治素养、如何认识和应对校园暴力、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等问题;四是为同学们发放普法宣传教育手册,主要内容是生活中常用的法律知识,让同学们可以在课下自行学习。
【重点宣传内容】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指行为人在校园内或校园外附近对在校人员进行的以暴力性的侮辱、抢劫、甚至是肉体上的虐待等,给在校人员的精神、身体造成一定严重后果的行为。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校园暴力的行为人既可以是老师、学生、也可是社会上的青少年。受害人一般是在校学生和老师。校园暴力的发生地不一定是学校,也可能是校园以外的场地。校园暴力即可以对身体也可以对精神造成严重损害。
(二)辨别校园暴力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的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三)认识校园暴力现象的三种形式
1.语言暴力主要是指包括起侮辱性外号,造谣污蔑等一系列对学生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2.力量暴力主要指包括校园凶杀、打架斗殴、抢东西、勒索钱财、毁坏物品等一系列对学生身体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力量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受害者有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对施暴者可能导致成人后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人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社会归属感长期得不到满足。
3.心理暴力主要指包括孤立,侮辱人格等一系列对学生的精神造成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四)校园暴力的危害有哪些
1.严重影响和干扰正常学习和生活;
2.受害者不仅身体受伤,心灵也会受到创伤;
3.使人形成倚强凌弱的暴力意识,演化为暴力犯罪行为;
4.学校纪律遭到破坏,法律法规尊严得不到维护。
(五)认识校园暴力新的表现和特点
1.暴力手段残忍,危害性加大;
2.社会性加强,与校外青年甚至犯罪分子勾结;
3.形式呈现多样性,劫财、劫色、拉帮结派等现象;
4.学生与学校及老师冲突现象也开始日趋严重;
5.女生暴力事件开始出现,并且触目惊心。
(六)拒绝校园施暴,我们应该怎么做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为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三点:
1.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有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作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2.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务。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3.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七)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1.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态;六是法律维权。
2.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依法维权。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八)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1.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2.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3.要有方法和策略意识,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切记不能蛮干;
4.要有见义勇为、见义勇为、见义巧为的意识。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对他人实施救助;
5.要有强烈的报告意识和证据意识。及时上报并注意搜集证据,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出示。
(九)向校园暴力说不
1.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3.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4.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活动特点和效果】
通过“案件还原”“趣味问答”这些环节,以“真实个案情感身份带入”的方式将法律知识融入案件当中,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宣讲课后还能通过翻阅法制宣传读本使我们的青少年朋友自行学习和巩固的法律知识,达到了预期目的。同时也强调了学校和家庭的监督及教育,并提出了较有实际意义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