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烟台市芝罘区自然资源局举办《以案释法》 现场普法活动

为认真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土地管理法》,促进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为全国两会召开营造良好法治舆论环境,2019年3月4日,烟台市芝罘区自然资源局在局信访办公室举办《以案释法》现场学习宣传活动。活动主题是“深入学习土地管理法 建设法治国土”。 局法规科工作人员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山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和《国土资源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法律知识,为全体人员开展了一次理论结合实际的法律知识宣讲,通过典型案例解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宣讲结束后,法规科工作人员对在场存在疑虑的群众进行了单独接待和法律法规解释,并现场解决了来访群众王某的问题。

【重点宣传内容】

1.几月几日是全国“土地日”?

答:每年的6月25日是全国“土地日”。

2.农村村民建住宅用地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一)必须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的空闲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三)严格按照规定的宅基地标准使用土地;(四)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审批权限履行用地审批手续。

3.农村村民是否可以有多处宅基地?

答:《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1款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农村实行一户一宅制度,即农村中一户农村村民,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如果一户农村村民拥有两处或者两处以上的宅基地,应将多余的宅基地交回所在的集体经济组织安排给其他需要建房用地的农村村民使用。

4.农村村民是否可以占用自己承包经营的土地建设住宅?

答:农村村民承包的土地一般属于耕地或者农用地。国家保护耕地,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农村村民建住宅应尽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不得占用耕地。

5.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是否还可以再申请新的宅基地?

答:不能。《土地管理法》第62条第4款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根据这一规定,农村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不能再申请新的宅基地,如果提出申请,有关机关也不予批准。

6.农村村民的宅基地是否可以买卖、转让、出租、抵押、继承?

答:我国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也属于集体所有,农村村民只有宅基地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能随意处置宅基地。所以,农村村民不能单独买卖、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宅基地。但宅基地上的房屋属于村民个人所有,村民可以依法买卖、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宅基地上的房屋。

7.农民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农民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违法行为人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农村村民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建住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地土地,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地土地上新建的房屋。(2)农村村民超过规定的标准,多占土地的,多占的土地以非法占用土地论处,即按照未经批准或者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违法行为处罚。(3)农村村民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宅基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罚款。(4)农村村民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宅基地的,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报经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宅基地使用权。(5)农村村民擅自占用耕地建房,破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可以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6)农村村民占用基本农田建房,毁坏种植条件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或者治理,恢复原种植条件,处占用基本农田的耕地开垦费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针对性强。针对群众最关心的问题,通过现场解答的形式,与来访群众面对面展开交流并进行一一解答。通过问答互动的形式,使参与人员不仅了解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要求,还为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疑问和难题找到了答案。来访群众王颜卿,因为丈夫重病无法到现场进行房产更名,到市局反映情况。法规科工作人员及时协调芝罘区不动产中心,为其现场解答了相关规定,针对其存在的困难,建议申请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得到王某的认可,为市局的办事效率点赞。

二是有力推动了“七五”普法工作实践。此次活动注重宣传效果,通过面对面的形式,让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开展交流,使广大群众更容易理解与接受法治知识;通过普法宣传向群众推送有关信息,产生了普法宣传的集群效应,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是积极宣传新媒体在普法宣传中的作用。本次活动以“山东省烟台市国土资源局芝罘分局官方微博-烟台芝罘国土之声”为主要平台,让活动相关信息迅速传播至全国各地,产生了叠加的普法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