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玉龙湖社区创建“法治玉龙”体系推进法治社区建设

滨州市滨城区北镇街道玉龙湖社区位于滨州市老城区的城乡结合部,是滨城区三年棚改加快推进、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诞生的新型城市社区。辖区辐射面积0.75平方公里,辖9个居住小区,服务居民2475户、7455人,管理党员205名,其中5个小区的1900余户均为棚户改造居民。

近年来,玉龙湖社区聚焦棚改社区治理难点堵点,逐步探索出了以党建引领为核心,融合法治、自治、德治、智治、共治的“一核五融”工作品牌及“1234”法治工作法,不断加强社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努力提升社区治理服务能力。“一核五融”的经验总结被收录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报告》,并于2021年顺利通过“省级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的验收。

【任务措施】

作为全区首批“农”改“社”的新兴城市社区,居民从“平房”搬进“楼房”,随之带来了复杂的矛盾问题和治理难点。在这样的背景下,玉龙湖社区紧紧抓住“法治”这个牛鼻子,着力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居民法治意识,提供精准法治服务,逐步将社区各项事务纳入法治轨道。

(一)以法为本,社区治理擎旗引路

在具体实践中,社区总结出了符合本区域实际特色的“1234”法治工作法:(1)一个有“力”领导机构:成立民主法治建设领导小组,由社区书记担任组长,社区“两委”成员及综治网格员、社区调解员等为成员,加强社区法治建设的组织领导。(2)两支有“能”团队组织:一支是专业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邀请社区法律顾问、联系社区检察官以及在社区居住的法律从业人员作为志愿者,开展普法宣传,进行法律咨询,提供法律帮助;一支是以居民为主的社区调解队伍,发掘德高望重、善于说和的居民代表,组建“和事佬”调解队,依托“楼道拉呱”议事会等实现居民矛盾纠纷的自我化解。(3)三种有“道”普法手段:多途径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利用法治宣传长廊、“普法学园”、法治宣讲剧目等居民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和普法宣传方式,提高社区居民的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4)四类有“效”重点群体:针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群、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等四类重点群体的特点,精准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服务。

(二)系统普法,法治信仰凝心聚力

玉龙湖社区融合“普法细胞共同体”系统建设,结合全科大网格,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社区细胞——“法治玉龙”。它形象地将普法队伍比喻为细胞核,作为普法工作的控制中心;将法律法规比喻为细胞壁,起着保护和制约的作用;普法受众体作为细胞质,在法律法规(细胞壁)的制约下活动;工作载体等同于细胞膜,进行法律法规的转运。在搞好普法的同时,全面加强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形成“细胞共同体”,建设法治玉龙湖。

(三)创新工作,灵活形式效果叠加

社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设置了居民聊天室、法治大讲堂、书画室和普法学园。居民聊天室,也是社区居民协商议事的场所。为了鼓励社区居民更多参与社区事务,在共同解决社区问题的过程中培育法治意识,社区在加强法治宣传的同时,积极培育居民自治组织,规范协商议事流程。在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时,经过居民参与论证、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后,充分交流协商,达成基本共识。逐步引导人们依法维护权益、自觉履行义务,共同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社区充分利用居民剧场和家长学校的有利阵地打造法治大讲堂,适时的开展普法教育,着力培育法治意识。结合新《未保法》的颁布实施,社区制作了学习新未保法的宣传展架,家长朋友来参加活动的同时,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新未保法的内容,营造法治氛围。作为棚改安置区,玉龙湖社区聚集了很多才华横溢的老北镇居民,为此,社区组建了书画院,为居民提供挥毫泼墨的场所,同时,利用精美的书画作品适时进行法治文化宣传。在功能室最密集的走廊中,社区打造了一道法治文化长廊,将《民法典》中与居民息息相关的知识在这里进行展示,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了解熟悉《民法典》。社区图书馆是社区为未成年人打造的普法学园,这里藏书万余册,为居民提供丰富的法律书籍,并组织志愿者定期在此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活动。

【特点和效果】

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法治玉龙”创新工作载体,充分发挥法律服务志愿者和法律顾问的作用,以《民法典》宣传为重点,通过法治宣讲、普法漫画、普法京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实现对重点人群“靶向普法”和普通群众“全面普法”。依托全科大网格系统,玉龙湖社区在法治宣传体系构建、法治社区创建等关键环节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通过网格员在网格中工作,在法治框架内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引导社区居民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涉法矛盾纠纷,初步形成了法治社区新合力,营造了全民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如今,“法治玉龙”已成为社区响亮的普法品牌,它从群众生活入手,讲群众听得懂的话,引导群众共同信法、尊法、守法、用法。“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北镇街道玉龙湖社区在搞好普法的同时,全面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