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登区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密结合全区实际,从“小”处着手,于细微处发力,创新实施“六小”工程,不断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推动了法治宣传教育入脑入心。
【重点宣传内容】
一是编排法治“小节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法治文化惠民,区司法局与区委宣传部、文化旅游局、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单位合作,在全区开展了征集原创法治文艺作品活动,共征集到作品297件。将其中的语言类节目编排成法治“小节目”,通过“三下乡”活动到各村巡演,寓教于乐,使群众从法治节目中感受到法治的熏陶。同时充分调动基层“草根艺术团”的积极性,让群众身边人来演,使法治教育更具感染力。截至2022年4月,已在各村演出30多场次。建党100周年之际,与区法学会联合举办了“庆祝建党100周年法治文艺晚会”,快板《民法典》《人民调解》、小品《义气的代价》、歌曲《法润文登》等节目均由普法志愿者自编自演,为广大市民奉上了一道道精致的“法治私房菜”;为增强群众反诈意识,与公安分局联合编演反电诈情景剧,通过抖音、微信等平台进行推送,教育群众上万人。
二是创作法治“小书法”。提高法治文化阵地利用率和群众参与度,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组织书法爱好者开展了“法润文登•书‘法’”创作展活动,内容涵盖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法治谚语及个人自创作品,择优60幅作品在宪法宣传周进行了展览;推动80多个有条件的村(社区)建立了法治创作室,定期组织书法爱好者开展书“法”创作活动,把普法与书法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将法治寄意于翰墨;在40所中小学校开设法治书法课堂,将法治名言、法律条文、法宣口号融入到书法课堂教学、书法兴趣培养素材中,让学生将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是绘制法治“小漫画”。加强民法典普法宣传,推动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区司法局联合教育和体育局、融媒体中心等联合开展了《漫说民法典》活动,组织30多位美术老师围绕《民法典》中的重点条文进行漫画创作。截至2022年4月已创作漫画530多幅,被“学习强国”采用193幅。区司法局将漫画在“法治文登”公众号进行推送,并汇编成册通过“法律十进”活动免费向群众赠阅。
四是开辟法治“小课堂”。抓住“村级关键少数”,在法治实践中持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组织村(社区)法律顾问为村里的“法治带头人”和“法律明白人”举行法治“小课堂”,与开展“乡村法治大讲堂”一体推进。法律顾问围绕宅基地纠纷、邻里纠纷、继承和赡养纠纷等农村群众关心的法律知识给“两人”“吃小灶”,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农村带头学法普法的骨干力量。积极调动各司法所的积极性,设计开办了“‘2+N’一揽子普法”“民法典小微课堂”“开放式调解沙龙”等11个主题普法课堂,将普法活动贯穿到志愿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中,激发出“1+1>2”的普法实效。
五是拓展法治“小传媒”。注重公民法治习惯的实践养成,促进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法治,在文登广播电台87.7频道开通了《法治生活》栏目,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使听众从法律故事中得到启发和思考,已播出200多期;在“乡村有线广播”开通了《法治乡村》栏目,通过“你问我答”的方式每天普及一个农村群众关心的法律知识点,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村群众的法治意识。制作了《民法典》日历485期,编写《民法典》每日一题,通过微信群接龙答题3万人次;开通了《百姓说民法典》普法微博和抖音号,浏览总量50多万人次。
六是打造法治“小阵地”。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加强法治文化形象塑造,依托景色宜人的抱龙河、彩虹桥,打造了文登法治公园,将本土历史名人执法等法治元素融入河边原有景观之中,传承以和为贵、明德慎罚、执法如山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精华,使群众在休闲漫步中就能抬头学法。在全区675个村和社区打造了法治书屋、普法长廊和法治图书角等,做到了法治教育阵地全覆盖。
【活动特点和效果】
“六小”法治工程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参与度高。变单向“灌输式”宣教向“互动式”转变,将广大人民群众在法治教育中的角色由“接受者”转变为“实施者”,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更高。群众广泛参与法治文化作品创作,表达自己的法治理念,为法治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二是渗透力强。“六小”法治工程既包括法治阵地硬件建设,也包括法治文化软实力提升,形式满足了人民群众“听看读写”等各方面需求,同时打破了常规普法宣传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将学法用法活动点滴渗透到群众日常生活中。
三是实效性好。“六小”法治工程适应了群众学法的新需求,群众在广泛参与中逐步凝聚起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共识,提升了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在全区营造了浓厚的法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