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安徽省宣城市泾县红色法治文化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立足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历史文化的涓涓细流和红色文化为磅礴力量,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与法治宣传教育相结合的路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推动法治文化创新发展,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泾县素有“汉家旧县”之称,境内现存大型明清时期家族宗祠7处。这些宗祠保留着众多家规家训,均反映出古代儒法并用、德主刑辅、明德慎刑的法治原理。特别是查济古村落群中的查氏家风家训馆,至今仍留存着“戒赌博”“戒凶横”“戒盗窃”等内容的查氏家规和 “尊君上”“慎交友”“睦宗族”等内容的查氏家训,这些深邃典雅的儒家“忠、孝”道德文化和朴素的法治思想,一直在感化当地群众与前来观光的游客,引导人们从内心自觉“崇德尚法”,起到了“法安天下、德润人心”的良好效果。

泾县不仅历史悠久,更是著名的红色故里,境内云岭镇云岭村曾为新四军军部与中共中央东南局驻地,现已依托陈氏宗祠、种墨园等古建筑,建立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王稼祥故居纪念馆位于境内桃花潭镇厚岸村,展示了我党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领导人王稼祥同志为党、国家、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如今,这两个展馆均被评为全国“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旅游景点”等,这些阵地,即有效传承了革命传统,又生动地传播了红色法治文化。

【任务措施】

(一)“家规家训+村规民约”,构建乡村治理新天地

泾县利用桃花潭翟氏、查济村查氏等宗祠内优秀家规家训馆、功德堂等场地,设立泾县家风馆、法德讲堂、百姓评理说事点,在各村配备法治大喇叭、法治橱窗,将传统法治文化融入矛盾纠纷化解、法治乡村建设中。

在村(居)选聘村老党员、退休村干部、贤达人士担任“百姓评理说事点”信息员,信息员适时引用祠堂内的法礼思想与事例,开展解答咨询、调处纠纷。定期安排村法治副书记在祠堂内开办依案释法讲堂,把枯燥难懂的政策法规转化成与群众切身相关的小故事。利用法治大喇叭播放法律常识与法治典故,使群众在田间地头也能受到法律知识的熏陶。开展法治家庭创建活动,提醒村民“法与美好”生活同行,遵守村规民约,争做尊纪学法好公民。如该县昌桥乡田坊村吴祥生曾说 “参加法治家庭创建,养成了遇事先找法的好习惯”。编印《泾县好家风好家训故事》,用好人故事和好家风好家训教育人民,引领社会好风气。鼓励各村将优秀的家规家训记入村规民约中,供村民学习遵守。

泾县榔桥镇挖掘黄田村洋船屋的故事,向世人诠释孝敬父母的孝道文化。该镇以此景为平台,植入民法典婚姻家庭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知识宣传;建立婚姻家庭调解室;安排村法律顾问、兼职法治副书记定期开展法治体检、矛盾纠纷调处;利用家事巡回法庭,现场审理赡养案件,让现代的法理与传统的孝道文化教化、感化当事人。多年来,榔桥镇及其周边汀溪乡因深受孝道法治文化的影响,一直有社会治安状况好,犯罪人员少,发案率低的“平安乡镇”“三无乡镇”称号。

(二)“红色文化+党史教育”,开拓法治文化建设新局面

在红色法治文化传播中,融入党内法规宣传。泾县从县新研会、老红军以及民间热心且熟悉的本村红色文化的贤达人士中,组建一支红色法治文化宣讲小分队。在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设立廉政馆,通过大量照片、图书等文物展示,让广大干群了解新四军军部驻泾县期间(1938年7月至1941年1月)制定发布的一系列条例、布告、军规、制度以及典型故事。譬如,项英用个人津贴费招待史沫特莱,陈毅简易婚礼、黄克诚因战马啃吃农民的麦苗上门倒歉等廉政亲民故事,记载了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史,为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党史教育开辟了专门场所,强化了干群规矩意识、法治意识。目前,该县云岭镇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已成为安徽省党内主题教育活动现场教学点,学员们通过“重走新四军之路”,重温入党誓词,观看廉政展馆与警示教育片,游览附近红旅小镇法治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既让广大党员干部接受了党内法规法纪知识教育,又实现了党内法规融入红色文化宣传。

依托红色学校,增强青少年树立红色法治信仰。在稼祥中学建立王稼祥陈列馆,学生们通过浏览王稼祥同志生平事迹,了解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毛泽东思想等内容均体现了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在展馆外设立法治宣传栏。该校创新开展“开学第一课学法、红色历史宣讲”等活动,让广大青少年既培养爱国爱党的高尚情操,又增强尊法守法的法治意识。

在村(居)文化实施中,加大红色法治元素的植入。乡村结合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依据村情村貌因地制宜在新风堂、法治讲堂、村史馆等阵地融入红色法治文化元素。譬如,在昌桥乡田坊村建立法治广场红色田坊展厅,邀请县新研会成员曹长江担任讲解员,为群众讲解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承在田坊革命期间的红色法治故事。为遏制农村高额婚嫁彩礼、铺张浪费、违法犯罪等现象,在茂林镇廉长村设立新风堂开展项英邓子恢等新四军名将在茂林坯岭艰苦战争事迹宣传。在泾川镇山口社区新建红色1CM驿站,开辟红色法治书吧,红色法治放映室,并延伸到室外法治e驿站,实现了党建引导,三治共建。

(三)“文艺创作+文明实践”,织好法治宣传教育新网络

泾县突出讲好红色法治故事,歌颂法治人物,唱响法治歌曲,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以新四军驻军泾县惩恶扬善故事为原型,联合宣城市司法局拍摄微视频《初心传 使命固》,被司法部抖音采用。以扎根革命老区、建设革命老区的新四军遗孤孟皖留为原型,创作皖南花鼓戏《高高的云岭》荣获安徽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创优秀剧目。编印《新四军廉政故事》《百年辉煌 红色泾县》等书籍,作为党员干部学习材料。以中国好人、安徽省“十大法治人物”葛彬同志为原型的《大山深处的感动》微电影,被人民网采用。宣城市十佳法治人物丁学东作词作曲《宪法来护航》《歌唱安全歌》黄梅歌,将法律条文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该县发挥各级文明实践中心作用,通过创作“三句半”《普法》、小品《赡养》、情景剧《真情法援》等法治作品,进行具有感染性和趣味性的表演,用“接地气”的形式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此外发挥运用各类传播载体推广《初心传 使命固》《高高的云岭》《悠悠普法情》《赡养》等泾县特色文化法治作品,使之成为“行走的红色法治课堂”。 红色法治文化与文艺演出密切结合,让群众在观看中感悟红色精神、增强法治意识。发动全县文创爱好者和非遗传承人创作法治剪纸、法治书法、法治陶刻、法治征文等活动,使传统法治文化教育深入百姓、深入生活、深入人心。

【特点和效果】

文化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和趣味性,是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有效形式与载体。传统文化陶冶情操,红色文化激昂斗志,悠久历史中蕴含的朴素法治原理,红色革命岁月中积淀的当代法治传统,都为泾县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

该县 “八五”普法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结合机关党史学习等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红色法治文化宣讲;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大传统法治文化元素在农村文化公园、广场等宣传阵地的植入。积极引导和支持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历史传统、行业文化、乡村文化相融合,赋予法治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创造性地相互影响、相互转化,不断满足基层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