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潜江市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进乡村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协同性、整体性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走中国特色乡村善治之路,才能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潜江市位于江汉平原腹地,辖6个国有农场、10个镇、7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共有329个村、113个社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886547人,其中乡村常住人口392213人。潜江市乡村治理工作曾存在乡村“空心化”、基层治理“难”、基层工作“累”、基层群众“冷”等难点、堵点、痛点。村民自治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法治是推进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德治能够通过改善乡村社会风气、提升农民群众自我修养,引导乡村治理良性发展。

2022年以来,潜江市探索推行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试点工作,在村委会设立积分超市,从美丽庭院创建、人居环境整治、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崇德尚法、志愿服务等多方面激励村民赚取家庭积分,然后到积分超市兑换物品,以“小积分”撬动乡村治理大格局,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试点工作有了较大进展,试点村(居)积分制管理模式初步形成,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无抓手的难题,激发了群众共治活力,提升了基层组织治理能力,促进了基层的和谐稳定。

【任务措施】

针对乡村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潜江市通过试点推行“积分制”管理,统筹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善治村创建工作等,助力基层治理。

(一)创优积分管理,搭建多元共治平台

一是构建管理体系。在拓展城乡网格化管理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将积分制管理引入到基层社会治理,试点村(社区)作为实施主体,将辖区的村(居)民、家庭、单位(商户、社区社会组织)、党员、村(社区)工作者等集体和个人纳为管理对象,以积分形式对各类对象参与基层治理行为表现进行量化评价,并根据积分排名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对积分靠前的优先吸纳为村(社区)“法律明白人”,通过开展“法律进万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法治实践活动又可以获得“积分”,以此调动广大村(居)民参与法治乡村建设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充实管理内容。制定完善积分管理细则和奖励办法,切实提高积分制管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积分事项方面,共设立公益(志愿服务)积分、行为规范(自我管理)积分、爱心捐赠积分等类别。内容涵盖文明创建、法治乡村建设、移风易俗、关爱服务、应急突击、美丽乡村建设等各方面,引导村(居)民发挥正能量作用。奖励办法方面,本着立足需求、量力而行、功酬相当的原则,综合运用精神奖励、政策激励、兑换服务奖励以及物质奖励等办法,充分调动积分对象参与积分制管理的积极性。

三是完善保障机制。潜江市成立工作专班,定期议事,解决问题。研制出台《社区(村)治理(村民自治)积分制管理办法(参考)》,使积分制管理更加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村(社区)充分挖掘、整合辖区内资源,通过争取驻村(社区)单位帮扶、吸引社会捐赠、集体经济投入、利用省慈善总会“村社互助”平台募集等办法,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筹集奖励经费,为积分兑换提供资源保障。

(二)细化积分措施,营造多元共治氛围

一是宣传带动。市、镇、村逐级召开积分制管理工作专题会议 ,定期对试点村(社区)“两委”成员、社区工作者等进行专题培训。通过新闻媒体、村村响广播、微信群等方式大力宣传发动,做到人人知晓、户户参与,“今天您积分了吗”已成为社区工作者与居民群众之间的流行语。

二是活动促动。试点村(社区)每半年开展一次积分分享会,每年进行一次评比表彰。试点村(社区)开展积分分享奖励活动40余次,通过现场亮积分、比积分,对积分优胜对象实施表彰奖励,有效撬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坚持每年一次积分兑换暨公益创投颁奖典礼,向广大居民、党员、商户、单位宣传积分兑换管理办法及具体细则,展示社区积分兑换成果,让更多党员、在职人员、热心公益的居民群众和志愿者都参与到公益积分的行列中。

三是协调联动。市委组织部、市委文明办、市城管局、市住建局分别制定下沉党员、志愿者、垃圾分类、小区物业积分制办法,促进各类对象参与和支持积分制管理。试点村(社区)抓好积分制与重点工作的结合,以积分制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在治安巡防积分活动中,各村通过积分制方式发动村民积极参与村治安巡逻,营造出“我为大家巡一天,大家为我巡一月”浓厚氛围。

(三)突出正面导向,激发多元共治热情

一是培育居民领袖。试点村(社区)把党员中心户、楼栋长、村民小组长等培养为村(居)民领袖和积分骨干,通过他们讲好积分故事,分享积分经验。采取积分先进榜、积分先进事迹展播、积分骨干公示栏等形式,宣传展示骨干的好人风采,树立了学习积分先进、争当积分先进的良好风尚。全市涌现出村(居)民领袖和积分骨干100余人,影响带动试点村(居)民积极参与积分制管理。

二是激发居民自营。在老旧小区和散居居民点成立自管委员会,制定自管公约、自管章程。自管委员会带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并策划各类活动吸引居民参与积分制,激活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市民政小区自管委员会在激活居民树立良好风尚、改善小区环境、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三是弘扬村民互助。挖掘村民身边的好人好事,加大对修桥补路、人民调解、关爱“三留守”人员等各类积分事迹的宣传推介力度,营造出互帮互助浓厚氛围。渔洋镇火港村用积分记录好人好事,引导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弘扬社会正能量。留守人员有人照料、健身有人组织、农活有人互帮,环境有人保洁、路桥有人维护、治安有人巡防、法治有人宣传、纠纷有人调解,形成了村民互帮互助良性循环。

【特点和效果】

一是乡村治理积分制激发了全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活力,凝聚共建力量。试点村(社区)通过积分制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老党员、老干部、治安积极分子、志愿者等优秀村(居)民的主观能动性更高、影响带动力更强。在基层治理活动中,参加的人多了,支持的人也多了,有效改变了“开会没人来、干事没人跟、喊话无人应”的尴尬局面。

二是乡村治理积分制构建了全民参与治理的载体,形成共治氛围。试点村(社区)设立巡防员,老旧小区成立积分自管委员会、试点村成立湾台理事会,构建以制定实施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为载体的依法立约、以约治理、民主管理的基层治理良序,对辖区村(居)民的综合表现进行量化管理,促进形成共治的良好氛围。

三是乡村治理积分制强化了全民参与治理的实践,实现共享成果。以积分记录美德,用行动传递正能量,树立起社会道德文明新风尚。村(社区)好人好事多了,邻里沟通交流频繁了,居民矛盾纠纷少了,社会关系也和谐了。金陵寺社区全面宣传积分制正能量,邻里纠纷当事人主动要求依法化解矛盾、息事宁人,该社区的矛盾纠纷明显减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共建共享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