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庄河市政法委联合庄河市人民法院、庄河市司法局开展“法官进社区”系列活动

为深入贯彻实施“八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效预防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为民实践活动,2022年,庄河市政法委联合庄河市人民法院、庄河市司法局开展“法官进社区”系列活动,将法治思维充分融入社会治理。

【任务措施】

(一)建立协作机制,展现法治宣传群策群力

围绕全市法治建设工作,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庄河市政法委、庄河市人民法院和庄河市司法局建立法治宣传、交流培训、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搭建“双向需求征集、双向提供司法服务、双相沟通协调”的合作平台。针对法治领域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实地调研、座谈讨论等方式,确立每期活动主题,利用各自职能优势和普法资源,共同巩固普法阵地作用,充实普法人才库,发掘和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努力构建上下连通,左右协同的大普法格局,创造全市上下踊跃参与法治宣传教育的生动局面,切实把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二)提供精准服务,体现法治宣传有的放矢

一是对象精准。立足辖区特点,结合重点工作,以“法律七进”为抓手,以“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为着力点,每月开展一次法治宣传活动,通过现场直播和视频课程的形式,覆盖26个乡镇街道、26名政法委员、283名综治专干、59名司法所全体工作人员以及全市专兼职人民调解员,真正把法律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各个角落。采取“定单式”服务,向社会征集关心关注的法律热点,并邀请参与互动的村(居)民代表现场交流,有效提高了学习意愿强烈的群众法律专业知识,有助于法治信仰进一步树立。

二是内容精准。通过前期征求意见和调研,结合重要时间节点,以及法官多年的审判实践经验,从常见的婚姻家庭类、邻里关系类纠纷的案例中分析民转刑案件的防范方法;通过介绍我国法律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的相关刑事法律规定以及民事维权诉讼的相关法律规定,讲解如何识别真假农资,购买到假农资后如何保全证据进行维权;以案说法,拔钉抽楔,提醒广大群众应如何规避借钱时存在的法律风险,如何根据不同情况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诉讼途径;围绕用人单位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怎么办、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交纳押金或不退还押金怎么办、用人单位拖欠务工人员工资怎么办、关于务工人员在工作时受伤了怎么办宣讲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六一”儿童节等重要节日和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法规,将生硬的法条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广大干部和群众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法律知识,展现了法官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是形式精准。以利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综治视频网络开设讲堂的形式,扩大辐射覆盖面,以法官做客庄广970直播间的形式,与广大听友互动解答法律问题,增强群众的参与度,以情景剧的形式,解读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法律上的急难愁盼问题,传递司法好声音,以现场采访的形式,倾听法治需求,促进单向式传播向互动式、服务式、场景式传播转变。通过精彩、生动、鲜活的表现形式,增强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让普法更为喜闻乐见。

(三)拓展宣传载体,实现法治宣传创新引领

让普法工作走进“微时代”,将普法服务性与现代传媒的可读性结合起来,通过“庄河普法”“庄河市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庄河融媒APP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提高司法供给的精细化与个性化,建立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式的普法宣传渠道,开设“法官之声”法治宣传专栏,制作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微课程。同时依托大连市司法局“普法进地铁”项目,并取得庄河市宣传部支持,将法治宣传视频再创作,制作“全民普法大连在行动”系列,投放到大连地铁站和庄河高铁站,让不善于或者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特殊群体也享受到司法服务,摆脱“数字鸿沟”带来的隔阂,真正做到法治宣传无死角。

【特点和效果】

一是加强法治宣传工作针对性。针对婚姻家庭、务工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等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进行内容丰富、专业性强、务实全面的法治宣传和培训,较好地增长了广大司法行政系统的业务知识,拓宽了工作工作思路,提高了全民法治意识,为庄河市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司法力量。

二是提升法治建设队伍专业性。通过与法官面对面的交流,心贴心的感悟,提高了广大一线工作人员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了法律专业知识,提升综合业务能力。建立起一支业务精湛、作风扎实、服务优质的法治建设队伍,有效应对新形势下遇到的“新、奇、难”问题,全社会共同参与、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普法格局初见成效。

三是提高法治文化作品创造性。联合策划系列宣传活动,创作高质量新媒体法治文化产品,迅速适应现代社会“快餐式”、“碎片式”的阅读方式,让普法产品随之向短小精悍、浓缩精华的趋势发展,实现多媒体生产、多渠道传播、多形态展现,力求达到“一期法治宣传视频、普法教育一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