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自“八五”普法启动以来,奉新县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红色法治史料,精心打造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大力开展红色法治宣传教育,取得良好普法效果,营造了人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任务措施】
(一)依托红色资源,深挖红色法治文化阵地之“源”
奉新位于江西省西北部,距省会南昌仅50公里,是一片具有光荣历史的土地,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红火,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百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石溪苏维埃旧址、柳溪红军桥等红色景点,见证了发生在奉新县的一幕幕红色历史。奉新县高度重视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依托厚重的红色资源优势,大力弘扬红色法治文化,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在全县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统筹部署全县红色法治文化建设工作,将红色法治文化宣传阵地列入全县红色基地建设重要内容,明确红色法治文化基地五年建设规划和年度建设任务,并进行考核,确保任务落到实处。
(二)浸润文化底蕴,锻造红色法治文化阵地之“躯”
奉新县系统谋划、科学部署,结合奉新县中央苏区的历史特点,高标准、高起点打造红色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探索法治文化与红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品牌。依托位于柳溪乡店下村红军桥等红色资源,高标准建设了“红军桥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奉新县红色普法教育的重要阵地。柳溪乡店下村地处奉新西部,小桥流水,风景如画,有湘鄂赣省委会议会址、红军桥、红军杉、红军标语、碉堡旧址等,被评为江西省第三批“省级红色名村”,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后期新开辟的苏区之一。忆红亭前,“红军桥”上追思宁死不屈的英魂,“红军杉”下重温“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壮烈情怀;万寿宫前,红军标语见证土地革命的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无名红军战士塑像吹响了前进的号角,让人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在这块红色土地上进行的革命斗争生生不息,火种不灭,红旗不倒!村庄沿途,环境整洁、秩序井然,一盏盏路灯法治宣传标语醒目悬挂,一座座设计新颖的法治宣传栏图文并茂,法治文化广场成为了村民学法的“新课堂”;一句句“三字经”村规民约琅琅上口,一个个“百姓说事点” 听民意解民忧,构建了乡村治理新天地;村史馆里,一枚枚满载荣誉的军功章传承着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一张张泛黄的旧收据讲述着土地革命时期法治建设历史,一件件古朴雅致的老物件记录着店下人民的良好家风。
(三)赓续精神血脉,培育红色法治文化阵地之“魂”
店下村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建成以来,全县及南昌周边干部群众经常会到红军桥举行纪念活动,缅怀先辈丰功伟绩,寄托对先烈的哀思。“一到这里就能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法治氛围,在红色旅游中学习到了宪法等法律知识”,一名游客开心地说。“我们家一直受红色历史的熏陶,小时候爷爷经常给我们讲革命故事,现在我也常常把这些故事讲给我的小孩听,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传播者,当好红色法治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市域社会治理员,全村民风淳朴,人人守法,”村支书、法律明白人骨干刘林宾说道。下一步,奉新县将继续深挖革命时期湘赣苏区法治制度建设、组织机构、人物事件等资料,突出特色、丰富内容、创新方法,扎实宣传展示革命时期法治建设成就,树法治精神信仰,使红军桥等法治文化基地成为全省旅游的亮丽名片,成为广大游客了解红色历史、接受法治教育的文化旅游标杆。
【特点和效果】
传承是最好的纪念,发展是最深的告慰。奉新县将认真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依托红色法治文化阵地,大力开展“八五”普法,不断提升公民法治素养,为全县高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让“红色文化、法治精神”交相辉映,让“山清水秀、民富县强”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