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全民普法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同频共振是普法工作的难点,有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是实现难点突破的重要方法。淮安市坚持用高质量的标准严格抓牢项目统筹、品牌进阶、惠民成效等三个关键,加强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普法。2021年,淮安市首次召开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会,9家单位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单位,营造了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普法工作氛围。
【任务措施】
(一)以项目为抓手,统筹全市普法优质资源。市县两级法宣办积极履行协调、指导等职能作用,市级部署9项共性任务,明确181项个性任务,同时创新“四单一书”,增加“反馈单”突出落实,年内互动沟通、年中重点抽查、年末展示评议,形成责任制计划、部署、落实良性循环。一是编制项目划定共性任务。制定普法依法治理年度工作要点,结合实际明确普法重点领域,编制具体普法项目,例如2021年以民法典实施为契机,总结学习宣贯经验,编制“民法典提升年”普法项目,明确“讲、学、赛、用、育、信”等“六字”举措,全市各地各部门共开展民法典宣传5000余场次,形成民法典宣传强大合力。二是梳理职能落实个性任务。结合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文广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等业务特点,发挥教育、民政、人社、妇联、团委、工会等覆盖广泛的特征,开展“一对一”指导、“点对点”服务,落实个性化普法项目。例如联合文旅局连续四年开展“百场法治文艺进基层”活动,运用文艺下乡优势,引导文艺队伍开展普法活动。联合团市委开展“法护青春”活动,将法治元素融入青年志愿服务行动、青少年自护提升行动、青少年心灵守护行动、新兴领域从业青年关爱行动等,让法治扎根青年群体的工作学习生活。三是挖掘潜能探索合作任务。树立全市普法工作“一盘棋”理念,整合各部门资源,凝聚普法工作合力。例如加强对成员单位联络员“法律明白人”的宣传,阐释“法律明白人”在基层依法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年底通过集中上台展示、当场亮分的方式开展履职评议,让创新者展示成效,带动其他单位普法工作提质扩面。
(二)以品牌为导向,激发普法进阶内生动力。梳理普法品牌,研判群众学法用法需求,提高群众学法积极性主动性。一是提升优质品牌。将品牌建设融入“八五”普法规划起草、“七五”普法先进宣传、全市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会议议程等法宣办日常工作,通过调研座谈、走访指导、讲述展示,促进品牌建设者转变思维。例如,近三年“守护花开”淮安巾帼律师联盟185名女律师累计开展普法讲座667场,荣获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联合市妇联研判确定“妇女儿童娘家人”“人民群众普法员”“党委政府好参谋”发展定位,创树“专业”与“柔情”并济的品牌形象,提升普法品牌核心竞争力。二是培育新生品牌。紧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遵循普法传播规律,把握受众心理,选取特色明显、文化深厚的组织、个人或事项,通过搭建活动平台、给予资源倾斜、购买产品扶持等,不断引导其参与法治宣传活动,实现其自主成长与社会公益和谐发展。市级围绕“西游”主题,将法治元素融入西游文化演绎、乐园实体阵地、未成年人教育,创作《女儿国国王的财产属于谁》《取经路上有宪法》《我守法我光荣》《西游法律课堂》等30余件西游主题法治文化作品,“西游课堂”进学校覆盖全市52所中小学8万余名师生。三是挖掘传统品牌。选树潘恒球、袁志西等普法达人,展现普通人在法治建设的历程中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这是淮安普法珍贵的生命底色。树立终身法治教育理念,将普法经验传承与普法社会组织发展相融合,加大对“三老普法工作调解室”“志西法治文艺说唱团”等支持力度,用规范化方式壮大普法志愿者队伍,发挥“老带新”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同时依托融媒体平台开设法治讲座、举办法治访谈、讲述法治故事,让传统品牌焕发新生。
(三)以惠民为目标,畅通法治服务路径方式。坚持将法治文化和法治实践作为检验各地各单位法治建设水平的“晴雨表”,围绕群众关心的法律问题,加强普法成效管理,抓好普法责任制落实检验环节。一是拓展法治文化阵地。发挥淮安“运河之都”“伟人故里”等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大运河(淮安段)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和红色法治文化建设,明确一点(中国水工科技馆法治文化展区)、一线(运河沿线5公里周边打造法治文化街区、广场、小区等)、一面(里运河、高家堰等重点区域和西游乐园、方特乐园等重点旅游景区法治文化景观集群)建设规划,提升人民群众对法治文化阵地的体验观感。梳理“周恩来与法治”脉络,打造“研、学、悟”一体的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二是创作法治文化作品。突出法治文化作品形式灵活、创意超前、群众喜爱的特点,加大对法治文化作品的投入。调动博里法治农民画、各村(社区)的书画协会、诗词协会人才的法治文化创作积极性,组织创作《宪法十二时辰》《我与宪法同行》等微视频、微电影、公益广告法治文化作品,通过新媒体矩阵推广,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三是丰富法治实践活动。推动普法业务与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融合发展,将法律咨询活动、法治文化活动、基层依法治理需求分层、分段、分批部署,确保普法工作落地落实,不断提升惠民实效。例如在村(社区)举办“3.8”妇女节、“4.8”司法日、“4.15”国家安全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普法活动,让法治实践走到群众身边。发挥“法律明白人”社情民意传递、矛盾纠纷化解作用,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参与小区公共区域使用、邻里纠纷、互帮共建、家庭危机防范等,传播“法律即生活、生活即法律”的法治理念。
【特点和效果】
一是普法统筹协调作用更加清晰。普法工作在落地的过程中既要关注领导干部、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民及农民工、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重点群体,也要关注宪法、民法典、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党内法规等重点内容,还要综合运用法治文化、基层依法治理、线上线下载体、媒体公益普法、以案释法、普法志愿者、普法社会组织等多种方式方法,常常令人感到纷繁复杂、眼花缭乱。为了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普法工作中发挥高效作用,淮安市在普法责任清单上采用项目化管理运营,突出每年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重点,有利于全市普法资源的整体调控,更有利于各级法宣办统筹协调作用的发挥,形成全市普法“一盘棋”,重点难点集中突破的运行模式。
二是普法品牌发展路径更加有序。品牌是宣传工作的生命线,是地方普法价值观的体现,也是老百姓了解普法工作的直观窗口。以往对品牌的培育主要是鼓励其自主发展,对品牌运营需求给予关注,但对品牌的长远规划、对全市各品牌之间的差异化发展关注不多,容易形成同类型、同产品竞争,产生普法有限资源的浪费。淮安市将全市普法品牌区分优质、新生、传统三个维度,制定每个维度的发展框架,挖掘每个品牌的个性化特征,并在日常工作中将主题宣传活动、法治产品创作等具体普法业务与品牌日常活动对接,激发品牌成长动力,拓展品牌发展平台,带动更多普法品牌发展,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的工作局面。
三是普法服务群众内容更加深入。普法在过去更多地被理解成学习,普遍认为与生活的关联度没有那么紧密,只有生活遇到麻烦才开始找法,不能即知即用。为了加大普法惠民力度,淮安市从法治文化引领和日常生活入手,不断增强群众的感知度。无论是法治文化阵地、法治文化作品,还是法治实践活动,目的都是为了建设更丰富、更生动的普法应用场景,便于群众及时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法治信仰。改变过往单一的法条灌输,运用可视化的图片、动漫、视频,以及可触摸、可游览的外在实体场馆,让群众在玩中学,在乐中游,在法治元素中“沉浸”。同时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示范引导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总结问题、防范风险等,让“法治让生活更美好”变成老百姓可实现、可求证、可复制的生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