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乐安县地处江西中部山区腹地,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全县超7万人在外务工,衍生出留守儿童近万人。把规模庞大的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保护好、关爱好,既是民生工程,更事关长远发展。乐安县以落实“一号检察建议”为抓手,充分发挥县检察院干警刘莹同志先后18次荣获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的影响力以及长期致力于未成年人保护的丰富经验,创新设立“刘莹姐姐工作室”,构建“司法、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网。2021年1月22日,最高检全程直播报道了工作室开展的“寒假前最后一堂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仅10小时微博阅读量高达10.5亿次,讨论量达116.5万。
【任务措施】
(一)创新机制,推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规范化、集约化
通过建立一套机制、推出一种模式、织密一张网络,构建多部门参与、多角度覆盖、多层次推动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一是建立一套机制。搭建学校家庭、机关单位、新闻媒体“三级”平台,坚持优先保护、专人专办、避免伤害、隐私保密“四项”原则,实行性侵未成年人犯罪信息库、教育系统入职查询库、宾馆入住信息库“三库”管理,发挥宣传员、网格员、调解员“三员”作用,并建立给校长的一封信、教职员工承诺书、告家长(监护人)书的“一信两书”制度,营造了“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二是推出一种模式。工作室采用“4+3”运行模式,“4”即设立法治宣教、案件办理、媒体宣传、社会化工作4个团队,每个工作团队由3-4个部门联合组成;“3”即聚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3大工作任务。通过构建“4+3”工作模式,形成“一个窗口在前、工作内部流转、职能单位支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格局,打通跨部门合作壁垒,有效破解重复工作、二次伤害难题,全方位、全过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三是织密一张网络。通过朝横、纵两个方向延伸拓展,健全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网络体系。“横向”,即在发挥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作用的基础上,在全国较早实行“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要求成员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宾馆等机构在发现未成年人遭受或疑似遭受强奸、猥亵、虐待、溺水、中毒、霸凌、自杀等9类情形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切实解决侵未案件发现难、报告难、干预难、追责难等问题。“纵向”,即建立校园联络员制度,在全县设立261名校园联络员,负责法治课开展、防性侵操推广、倾听卡发放、“一号检察建议”宣传手册印发等工作,实现全县251所学校70714名在校学生全覆盖。
(二)精准发力,促进未成年人保护活动有温度、有力度
为找准工作切入点,工作室成立后,对全县近三年涉未案件情况进行充分调研,就全县未成年人群体数量、男女比例、城乡分布、留守情况等深入摸底排查,确立了以“防性侵”为今年的工作主题。一是立足于“防”,在宣传教育上发力。针对低龄儿童,精心编写易学易懂、唱跳结合的“防性侵操”,在全县各小学、幼儿园广泛推广;针对中高年级学生,组织开展“法典护成长、助力少年强”网络知识竞赛以及“防性侵”“防欺凌”“防家暴”等主题宣讲;针对教师和家长,建立“检校共建”“检家互助”工作制度,开展以案释法,引起共鸣、凝聚共识;针对困难儿童、留守儿童,积极开展微心愿收集和心理疏导,发放自护手册,送温暖送关爱。二是立足于“打”,在司法保护上发力。对涉未案件进行统一受理、集中办理,实行从侦查到审判的一站式办案模式;坚持一次询问、一次取证,在第一次接触时全面完成笔录、身体检查、生物取证等工作,最大限度避免二次伤害。坚持从严从重从快处置,2020年查处性侵未成年人案件多件,对其中2起性质恶劣案件作出从重量刑建议,法律威慑力大幅提升。三是立足于“帮”,在关心关爱上发力。本着“办好一件案子,拯救一个孩子,幸福一个家庭”的宗旨,在案件判决之后,工作室就案件反映出来的问题提交领导小组研判,并就身心恢复、生活安置、复学就业、法律支持等救助与各成员单位以及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爱心协会等社会团体精准对接。同时,积极发展含网格员、妇女主任、青年团干、青年教师、关工委主任在内的1500余名社会化团队成员,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寒暑假深入教学点、村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公益活动,让孩子感受到陪伴的快乐,播撒爱的种子。
(三)巩固提升,确保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工作室给身处逆境、困境中的青少年和家庭指引了不抛弃、不放弃的生活希望。乐安县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着力推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高质量、可持续。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破解工作室统筹协调各方力度不够难题,按照“一个池子蓄水,多个龙头放水”的理念,建立由县委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县检察院检察长任副组长,教体局、关工委、卫健委、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团委、妇联等为成员单位的未成年人保护协调领导小组,构建“政法委牵头抓总、部门各司其职、条块紧密结合”的组织领导体系,进一步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并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把实际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点对点交办给相关单位,有效促进政策落实、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二是补齐短板漏洞。对全县未成年人群体数量、男女比例、城乡分布、留守儿童数量进行摸底排查,对近三年涉未成年人案件情况进行研判,全面分析涉及未成年人的犯罪类型、犯罪概率,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坚持标本兼治,充分发挥“检察建议”刚性作用,通过联席会议、检察建议、强制报告以及检校共建、检医合作、检家互助等工作机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举一反三、全面整改,倒逼强制报告制度落实,补齐短板、堵住漏洞、强化弱项,促进基层基础更加夯实。2020年以来,县检察院共向县公安局、县教体局、县卫健委发出3份检察建议,课间学生管理不到位、宾馆身份信息登记不到位、医院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设“一站式”未成年人综合保护中心,设有身体检查室、讯问询问室、心理疏导室、亲职教育室,配备同步录音录像、心理测评等相关办案装备和设施,完善“一站式”取证工作机制,规范未成年被害人接受询问、生物样本提取、身体检查、心理疏导、救助工作程序,最大限度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三是凝聚更大共识。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有温度、有深度的关心帮怀,充分赢取孩子们、广大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与广泛共识,激发更多人参与到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当中。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和“送戏下乡”等平台,将“一号检察建议”及有关法律知识深度融入于小品、诗朗诵、采茶戏、有奖知识竞猜等节目,编排《一号检察建议》《提建议》等作品,促进文化宣传与法律宣讲深度融合,让基层干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愿意听。2021年春节,以真实案例为脚本拍摄公益微电影《盼盼的心里“画”》,通过线上线下平台进行推送,呼吁更多外出务工父母通过回乡创业、就业等方式减少留守儿童。组建一支86人的普法志愿者队伍,自5月6日起在全县含社区、行政村在内的村(居)委会,开展200余场 “党在我心中,传承好家风”《江西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和儿童保护大宣讲,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未成年人保护意识。
【特点和效果】
关爱保护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合力。为此,该县以壮大关爱队伍为抓手,指导、帮助“刘莹姐姐工作室”发展了首批1500余名关爱保护未成年人的志愿者队伍,组建了“法治宣教、案件办理、媒体宣传、社会化工作”四个团队。同时,注重加强与公安、法院、司法、共青团、关工委、社区、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等单位和专业组织的衔接配合,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对未成年人的全方位司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