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市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按照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求,坚持将党建引领作为核心“基调”,依托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公共法律服务、民主协商议事、法治文化建设等基础治理“音符”,共同绘制法治乡村建设“五线谱”,延伸服务触角,激活治理末梢,传承地域文化,助力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大合唱”。

南通市打造法治乡村建设“五线谱”

【任务措施】

(一)聚焦融合共进,打造党建领航“牵引线”。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法治乡村建设全过程,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组织化、法治化水平。将法治乡村建设与乡村经济发展、乡村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融合,严格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制度,制订小微权力清单,推动涉农政策、基层执法、司法保障、农村普法“四位一体”工作机制落地落实。依托“江海党建领航工程”“江海先锋培育工程”,通过法治课堂、书记轮训、党员冬训、跟班学习等形式,培养政治素质强、法治意识强、治理能力强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强法治乡村主心骨。以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功能建设为基础,建成镇街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115家,村(社区)司法行政服务站建成率100%,整合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资源,共同开展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咨询、法律援助引导等服务。加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全市分别建成14个、994个国家级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二)聚焦德法同行,打造文明实践“法治线”。出台《关于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进依法治理与文明实践互融共进,努力实现德法融合,相关做法被《中国司法》《长安》等刊发宣传。广泛开展“美好生活·德法相伴”“德法涵养文明·共建绿色生活”等主题活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平台,依托村级群众大舞台、法治学校、德法讲堂等阵地,同步开展道德理念、法治精神宣传460余场次。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纳入道德体系建设,推动“文明新风积分墙”建设全覆盖,定期发布“好家风家庭”“善行义举榜”,定期开展“重家庭、立家训、传家风”“星星点灯 法润万家”“崇德尚法好家庭寻访”“家庭学法达人赛”“家庭学法嘉年华”等活动,推动道德与法治走进家庭、润入民心。整合乡贤资源,发挥“江海普法名嘴”“农村普法讲师团”等志愿队伍作用,开展普法惠民村村行、农民工学法活动周等活动570余场次,引导人们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法治建设的传播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

(三)聚焦多元供给,打造法律服务“连心线”。大力培育村(社区)“网格普法员”“学法用法示范户”“法律明白人”,扎实推进“三官一律”进村(社区),完成1088名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涌现出全国法治人物倪伯苍,“中国好人”赵亚华、袁金华等先进典型,相关做法被《法治日报》宣传报道。统一规范村(社区)法律顾问服务内容、方式、流程,去年累计为村(社区)提供法律意见6361条,参与化解矛盾纠纷12948起。实施“法援惠民生”拓展工程,对农民工依法讨薪法律援助案件实行优先受理、优先指派、优先办理“三优”服务,去年共办理涉农法律援助案件1581件。开展“公证进乡村”活动,设立1692个乡镇(村居)公证咨询联络点,通过视频公证、巡回办证等为农村群众提供“就近办”公证服务。发挥全市1920个“法润民生”微信群作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抖音平台“崇法指南”,实现法律服务“不断档”。

(四)聚焦需求回应,打造民主协商“和谐线”。推进“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室建设,通过基层代表委员提意见、党员群众谈想法、镇村干部和网格员常走访等方式,收集群众议事需求,汇总形成“协商菜单”,累计开展协商议事活动6000多次,“有事好商量、遇事会用法”逐步成为基层群众的普遍共识。制定《关于建立城乡社区民主协商议事法治护航机制的实施意见》,推动协商议事内容合法合理、协商议事规程科学规范、协商议事活动依法有序,协商议事结果合法有效。在961个村(社区)开展“援法议事”,推行村委班子制度化管理、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制,引导1920个村居梳理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评出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80篇。

(五)聚焦深层浸润,打造法治文化“风景线”。把厚植法治文化作为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实施法治文化阵地“村村有、村村优”培育工程,已完成50个示范村、50个先进村阵地建设任务。先后建成如皋市长江镇法治大观园、启东高新区(近海镇)法治融园等各具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打造沿江沿海村居阵地59个,建成省级、市级法治文化阵地45个、249个。发动法治文艺爱好者组建海安市崇法文化剧社、如皋天山斗普法艺术团等创作实体80余家,推动法治元素融入海门山歌、如皋木偶剧等艺术创作,融入风筝雕刻、年画剪纸等传统文化载体,开发法博士、江小豚等亲和力强、接受度高的普法动漫形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将法治精神深植民心。围绕群众衣、食、住、行、娱、乐、游等环节,开展“法润江海 和谐万家”“法润江海 春风行动”“疫情防控 法治同行”“乡村振兴 法治同行”“乡村共富路 法治来守护”“法治文化基层行”等主题法治文化活动450余场次,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法治素养。

【特点和效果】

法治乡村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南通市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细化管理举措,压实压紧责任,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乡村振兴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进程中,党组织发挥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法治乡村建设置于社会发展全局来统筹谋划、协调推进,为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稳固了总引擎,工作目标更易实现,社会效果更能展现。

二是充分整合社会治理有效手段。充分依托文明实践、公共法律、民主协商、法治文化建设等自治法治德治手段,深入开展“德法相伴”“援法议事”“法润乡村”等普法活动,大力实施村(社区)“法治明白人”培育工程等,努力将法治精神、法治思维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全过程各环节。

三是有效满足基层群众法治需求。围绕基层群众关切的食品、药品、环保、征地、教育、医疗、养老等法律热点问题,着力将法律知识、法治精神融入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成为每个公民的行动准则,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