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扬州市在深入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延伸基层依法治理触角,探索打造“一核五微三联”法治小区模式,努力提高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和法治意识。

扬州试点打造“一核五微三联”法治小区

【任务措施】

(一)以“党建引领”为核心,激活小区依法治理内生力。打造“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党支部—红盟微家—红色基点”四级党建阵地,开展“支部书记普法培训计划”,培育党建引领主心骨,以网格党支部书记、楼幢党小组和党员中心户为骨干力量,推动形成支部引领网格、党员融入网格、群众聚合邻里、红盟单位共促发展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实行“一人多岗、一专多能、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网格化运作,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倡党员亮身份、树形象,通过建立党员积分管理制度,开展党员结对联系小区居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带动居民共学法律法规,推动将法治小区建设有机融入基层党建工作。

(二)以“五微服务”为载体,提升小区依法自治硬实力。一是微网格议事。依托小区微网格联络点,探索“三约”工作模式:一事一约,微网格联络员注重信息收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或妥善处理;一格一约,微网格员根据上报反馈的情况,组织专业队伍和力量开展对小区管理;一周一约,物业、业主委员会、网格员每周一会,集中处理小区烦心事,畅通小区居民参与小区法治建设渠道。二是微法庭解纷。建立乡邻和事堂、议事小法庭,打造“两专一能”分层议事特色服务,组织专职(三官一律)、专业(社会组织)、“一能”(民间调解能手)人员分层议事,有针对性地将各类公共事、物业事、楼栋事、家庭事化解在微法庭。用好“法律之家工作站”“法律明白人”“援法议事点”三大平台,保障群众合理诉求得到有效表达,合法利益得到有效维护。三是微阵地普法。在小区广场、花园、步道增加法治元素,结合民法典宣传月、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定期更新宣传内容、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利用小区图书馆、物业活动中心,邀请社区法律顾问开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以案释法活动,引导其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四是微服务便民。利用公益创投服务项目引入社会组织,为老、弱、贫、残等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通过印制网格法律援助爱心卡、编制小区法律服务指南以及开展网格员“为您提个醒” 活动等形式,让法律援助为群众所知,不断满足群众的法律服务需求。五是微治理增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城市管理、警情处置、特殊人群管理等服务纳入小区信息化治理平台,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数据汇聚和研判应用,努力打造“智慧小区”,推动实现数据联通、平台联调、处突联动,不断提升微治理效能。

(三)以“三联共创”为保障,增强小区依法共建凝聚力。一是队伍联管。充实完善“三官一师一员”队伍,在小区各网格内公示职责分工及事项清单,督促其当好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带头人,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整合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普法志愿者等法律服务力量,为解决社区各类法律问题提供意见建议。二是资源联享。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与公安、民政等部门协同联动,推进平安法治站点建设,打造公安警务站点、人民调解站点等特色服务点,努力形成“十分钟法律服务圈”,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三是文化联创。按照“党建引领、区域统筹、多方参与、共促发展”的理念,整合区域内各类型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个体商铺,围绕组织联建、队伍联管、服务联手、文化联创、资源联享、发展联促“六联主题”开展法治文化共建活动,鼓励居民订立规矩、重塑习惯、涵养法治,推动形成崇德尚法、循法而为的良好风尚。

【特点和效果】

一是法律服务前置贴近。通过将法律服务阵地前置,变被动等待式服务为主动上门式服务,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法律服务。积极开展“三官一律”进社区等活动,通过定点咨询、上门走访等形式与群众零距离交流,不断提高群众法治获得感满意度。

二是普法宣传周到全面。通过法治图书阅读、法治微视频展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宣传宪法、民法典等法律常识,进一步提高群众法治素养。

三是调解案件及时妥善。健全完善社区调解体系,努力打造“金牌调解室”,尽心尽力化解各种社区矛盾纠纷,确保不发生因调解不及时或调解不当引发矛盾激化事件、群体性事件、非法滋事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助力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