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活动概况】

为认真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知识,提高学生和家长防范网络电信诈骗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居民学法守法用法的水平,营造全民反诈和《民法典》学习的浓厚氛围。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法治舆论环境,2022年3月1—2日,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司法局团支部、土口子司法所联合土口子派出所、乡政法、宣传、妇联、团委、教育等多部门到土口子乡中心小学、土口子乡中学开展百人千场开学第一课普法进校园活动。活动主题是开展“小手牵大手 学法齐步走”。在土口子中心小学,县司法局团支部书记、法治副校长通过法治微讲堂的形式,在操场上,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为全校师生和家长委员会全体成员上了一堂防范电信诈骗的法治课。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发生在身边的多个典型被诈骗案例,让同学们切身感受到电信诈骗为每一个家庭带来的严重后果。在土口子乡中学,来自土口子派出所、土口子司法所的法治副校长,分别走进班级,为学生们上了一堂以“拒绝校园欺凌,抵制网络诈骗,做遵纪守法中学生”为主题的法治教育课。活动现场,来自乡妇联、团委、司法所的普法志愿者们将县司法局印制的《防范电信诈骗》《民法典与您同行》宣传单和《防范电信诈骗调查问卷》发放到两所学校共570名学生手中,通过学生的小手传递到每一位学生家庭成员,和父母共同学习法律知识。

清原县多部门联合开展开学第一课普法进校园活动

活动结束后,辽宁长安网、东北新闻网、北斗融媒、抚顺普法、抚顺传媒网、抚顺晚报、清原融媒、清原普法等省市县主要媒体和新媒体均刊发相关报道。

【重点宣传内容】

(一)如何识别电信诈骗?如何预防电信诈骗

1.短信内链接都不要点

当我们收到含有链接的短信,一定不要轻易点开。即便是朋友发过来的信息,也可能是嫌疑人设下的陷阱,在点开之前,可以通过电话和对方核实情况。

2.闭口不谈卡号和密码

无论电话、短信、微信对话中都绝不能提及银行卡号、密码、身份证号码、医保卡号码等信息,以免被诈骗分子利用。

3.有些号不能接但能打

为了防止遇上诈骗分子模拟银行客服行骗,遇上不明来电可选择挂断后,再主动拨打相关电话(切勿使用回拨功能),这样可以保证号码的准确性。

4.钱财只能进不能出

任何要求打款、汇钱的行为都得谨慎,建议如需打款可到银行柜台办理,如有疑惑,可向银行工作人员咨询。

5.陌生证据莫轻信

由于个人隐私泄露,诈骗分子会以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以此作为证据,骗取用户信任,此时要多加谨慎,核实对方身份,绝不轻易相信,就算朋友家人,特别是在网上,更不可轻信。

6.新鲜事要注意

诈骗分子常常利用最新的时事热点设计骗局内容,如房产退税、热播电视节目等。如果不明电话中提及一些你从未接触过的新鲜事,也切莫轻易当真。

7.拿不准就打110

如果真有拿不准的事,必要时候就拨打110咨询。

8.钓鱼网站要提防

切不可轻易信任那些看上去与官方网站相似的钓鱼网站,中病毒不说,还可能被骗,在登录银行等重要网站时,养成核实网站域名、网址的习惯。

9.“验证码”谁都别给

银行、支付宝等发来的“短信验证码”是极其隐秘的信息,且通常几分钟之后即自动过期,所以不要向任何人和机构透露该信息。

10.手机不显号码,别接

除极少数特殊部门还拥有“无显示号码”电话之外,任何政府、企业、银行、运营商等机构均没有“无显示号码”的电话,如遇到“无显示号码”来电,直接挂断。

(二)民法典颁布,对未成年人有哪些影响

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民法典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未成年人又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成为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备受关注的部分。在儿童节前夕通过的民法典,可以说是给未成年人最好的节日礼物。

民法典将给未成年人的生活和成长,带来哪些影响?我们来看看部分场景:

1.孩子拿父母手机给游戏充钱怎么办?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民法典明确不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给游戏充值大额金钱,在法律上相当于与游戏服务提供商签订了服务合同,这需要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通俗地说,未成年人充值是无效的。

2.母被确诊新冠肺炎被隔离,孩子独自在家谁来管?

“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

——结合此次疫情防控工作,民法典对监护制度作了进一步完善,体现了我国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明确了居委会、村委会、民政部门的职责,也是“最有利于未成年人”这一理念的彰显。

3.父母离婚孩子归谁?满8周岁子女有无话语权?

民法典草案婚姻家庭编中规定了离婚后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最新修改通过的版本增加了规定:“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这一修改主要从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我国民事行为能力的界线是8周岁,8周岁以上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认知能力,抚养权的确定与其权益密切相关,应当尊重他们的真实意愿,更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活动特点和效果】

一是创新性、针对性强。在以往的入校开展普法宣传进校园活动中,只注重对孩子进行普法教育,没有更深层次的深入普法,此次普法活动将共青团组织、法治副校长、家长委员会和全校师生都纳入其中,同时通过学生们将普法宣传单拿回家和亲属一起学习的的形式,更好的达到全民普法的效果。学校还部署以班级为单位召开法治主题班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是深入宣传了《民法典》和防范电信诈骗的知识。通过参与活动,广大师生和学生亲属进一步加深了对《民法典》和防范电信诈骗知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的理解,通过共同学习,一方面提高父母自身的法律意识,防止父母本身犯罪:另一方面,就是提高孩子的法律素养,防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三是有力推动了“八五”普法工作实践。此次活动注重创新宣传方式,通过“小手牵大手 学法齐步走”的形式,使广大群众更进一步学习法律知识,从校园到家庭,深层次的开展普法。通过此次形式的入校普法活动,提升了全县入校普法的新层次,全县14个乡镇司法所纷纷利用这种形式开展入校普法,推动全县法治进校园活动走深走实。

四是省市县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在普法宣传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本次活动得到了省市县主流媒体和新媒体的关注和刊发,在清原普法发布的法治进校园——“大手牵小手 学法齐步走”的短视频被抚顺新媒体矩阵中进行推送,形成多平台、立体式、互动式的新闻传播链条,让活动相关信息迅速传播至网络,促进网民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