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太湖县刘畈乡乐盛村坐落于太湖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花亭湖上游,地处刘畈乡东南面,由原永祥、乐盛、双河三村合并而成,属于典型的革命老区贫困村,也是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管理相对滞后的村。党的十八大以来,乐盛村以创建安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坚持依法治村、民主立村,扎实开展依法治理工作,充分调动全体村民自治积极性,破解了多年来困扰该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实现了村貌焕然一新、社会安全稳定、村集体和村民收入持续增收,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全心全意奔小康”全新的生动局面。
【任务措施】
(一)坚持党建引领,依法治村水平不断提高。完善组织建设,村民自治有活力。在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下,村两委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工作原则,不断增强工作合力,遇事商量、交换意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为全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2021年11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健全制度建设,民主管理显成效。完善村两委会议事制度、建立了党员议事制度、健全了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制度,形成了村两委会、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三级决策机制,真正做到村里事务村民商讨,发展大计问策于民,从根本上铲除了滋生矛盾纠纷的土壤。
(二)加强法宣工作,民主法治氛围浓厚。紧抓村干部法治教育不放松。结合刘畈乡“七五”普法规划,组织村干部参加乡政府组织的干部学法活动,切实提高村两委干部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履职、依法办事的能力。配合驻村法律顾问组织开展法治专题讲座或进行法治教育学习,使两委干部确立“权由法授”理念,不断提高依法治村、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开展法治宣教活动不放松,集中对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土地山场承包流转及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进行辅导教育和宣传,引导群众依法反映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
(三)加强基层自治,民主法治基础得到夯实。提升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意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并且规范上墙;设立了阅览室、宣传栏;定期上法治课;定期召开群众热点问题研讨会、村委工作报告会、年度工作计划会,让村民广泛参与村务管理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在换届选举、村务一事一议、村委述职评议、人民调解等工作中,加强法律指导和工作检查督促。
(四)加强村内治理,社会稳定有序。认真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制度。畅通渠道,引导村民合理诉求,表达意愿。同时,着重抓好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的排查工作,及时掌握动态情况,建立源头化解矛盾的工作新模式,保证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协助乡维稳办做好矛盾化解工作,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一村一警”震慑了违法犯罪活动,“天网”工程实现了全覆盖,治安实现了网格化管理,网格长遍及村、组,完善了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大了矛盾纠纷调处力度,从而推动了村内矛盾的及时、依法、有效化解。
(五)坚持乡风培育,以“德治”树新风。在村内开展寻找“最美家庭”、征集“刘畈好人”等活动,鼓励广大村民争做“五有村民”活动,即争做“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有道德、有公德”的村民。定期邀请村内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村干及乡贤给村民尤其是青少年讲述村内历史和先辈的奋斗事迹,让良好家风家训、族规族训注入每一个家庭、每一位成员,引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重家风,使之成为立身处世、持家置业和道德教育的传家法宝。
【特点和效果】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主心骨作用。注重村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健全村两委会议事制度、党员议事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决策制度,形成三级决策机制,真正做到村里事村里解决,问计于民,一定程度上铲除了滋生矛盾纠纷的土壤。
二是强化乡风培育,以德治村。良好的村风家风是美好乡村的基石。村风正则民风淳,村风清则民心畅,乐盛村以道德教化为主线,将提升村民文明素养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助力乡风文明。
三是强化基层法宣,营造良好法治氛围。组织开展“法律进农村”“法律进学校”“法律进企业”等“法律七+七进” 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宣传活动。田间地头、企业工地、社区校园内都要能看到“法律先锋队”的身影,将普法工作融入了行政执法、司法活动和法律服务工作之中。结合各类节假日、法治宣传日开展专题法治宣传活动,倡导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下层基层入乡以案释法活动,推动了“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服务”“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