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2021年,为进一步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提质增效,连云港市海州区创新“加减乘除”四步法,有效提高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度、法治精神的认同度、法治实践的参与度,提升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
【任务措施】
一是巧用“加法”,“添砖加瓦”建阵地。依托孔望山吴窑新村建成锦屏山绿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通过设置山文化区、水文化区、法治文化宣传区、绿色发展宣传区等六个区域,着力丰富乡村法治阵地文化内涵,海州共打造规模法治文化公园10处,法治文化广场15处,法治文化长廊32处,87个乡村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让2600多名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
二是善用“减法”,“减少矛盾”惠民生。依托乡镇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法律援助工作站接受矛盾纠纷调解申请和法律援助咨询,织密人民调解和法律援助工作网络。87个村法律援助联系点共接待法律援助咨询254起。发挥法律明白人群体普法宣传员、调解员、联络员作用,协助各村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去年以来共协助调解矛盾纠纷15237起,构筑起乡村矛盾纠纷化解的坚固防线,推动乡村治理有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三是活用“乘法”,“乘风破浪”巧普法。组建普法讲师团,利用“一村一法律顾问”等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法治宣传活动,通过解答法律咨询、发放法治宣传资料、举办案例巡展等形式将普法宣传贯穿乡村治理全过程,不断增强村民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已累计开展各类普法活动23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80000余份,2万多村民参加了各类普法宣传活动,努力提高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素养。
四是妙用“除法”,“法到病除”解难题。畅通法律服务渠道,编发法律援助、公证服务等普法资料30000余份,努力满足农村群众对“法律扶贫”政策和法律知识的需求。将法律服务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组织开展“送法下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邀请法律专家走乡入村开展上门“问诊”法律咨询活动,为村民提供面对面法律咨询,活动中共解答村民关于婚姻家庭、农村老人赡养继承、土地承包等热点难点问题500多个,切实解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难题。
【特点和效果】
一是提供“点单式”普法。为进一步调动广大基层民众学法用法积极性,改变传统“讲什么听什么”的普法模式为“听什么就讲什么”的普法模式。普法宣讲团按照不同地域、不同对象、不同职业人群对法律的不同需求提供“菜单”,按照村民“点单”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活动。根据普法讲师团讲师的业务特长及农村需求,编制内容丰富、分门别类的普法授课“菜单”,通过学习培训、主题讲座、网络公开课等方式,为村民提供“点单”式普法服务。
二是深化“互动式”普法。探索创新普法模式,改“灌输式”普法变为“互动式”普法,借助互联网直播平台开设大型全媒体网络互动公益普法直播间、在律师事务所开设在线学法课堂,组织律师、专家担任直播间主播,围绕社会热点和法律问题与网友进行实时互动和沟通。普法直播间现已推出47期,参与直播人数累计达67.32万人,平台粉丝数27.82万、访问量达450.58万次。
三是开展“渗透式”普法。组织志愿宣讲团深入乡村举办法治讲座、法治培训等专题辅导。依托村居、景区等地建设非诉驿站、锦屏山绿色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等法治文化阵地,打造立体化普法宣传阵地,让基层群众抬头见法、出门学法,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法空间。利用法润民生微信群、海州区猴娃说法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共享普法资料,让群众根据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大大提高了普法入脑入心效果。
四是创设“场景式”普法。打破传统普法宣传枯燥无味的弊端,利用“抖音”新媒体平台传播快、信息量大、受众面广的特点,开通“海州普法”抖音公众号,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和村民普遍关心的法律热点问题,将易懂易学易记、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作成法律知识短视频进行发布,以场景式的普法形式,引导群众由“感动”到“行动”,有效提升普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