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七十五团一连位于天山北麓西部,特克斯河谷南岸昭苏县境内。处于昭苏盆地西南角,海拔1720—1862米之间。一连距离团场5公里,距伊宁市245公里,距昭苏县城62公里,距木扎尔特口岸36公里。一连土地总面积3.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2万亩。属高寒半温湿润冷凉气候,寒冷多雾,冷季长,暖季短,潮湿多雨,天气变化无常。共有职工548人 ,其中少数民族职工23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七十五团一连积极开展“民主法治连”创建工作,通过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群众法律意识,提升连队干部的法治观念和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能力,努力推进基层民主监督、依法治理工作,为“法治团场创建”夯实了基础。
【任务措施】
(一)建立健全各项民主法治制度
连队党支部领导班子建立了连队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会议制度、普法依法治理小组工作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促使连队各基层干部照章办事、依法行政,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生产经营、社会公益建设、公共事务管理、承包劳务、分配兑现、劳动保护、生活福利等重大事项都能集体讨论决定,民主理财制度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公共财产、公共事物管理有序。
(二)连务公开,接受监督
一连将连队民主监督进一步落实,连队两委依法自觉接受职工群众监督,定期报告工作、接受群众评议、连务、财务公开制度落实。群众满意率达到95%以上,没有侵害群众权益或连务、财务不公开而引发的群众上访事件。连队民主选举干部规范有序、透明公正,连队两委、职工代表都能依法选举产生,能依法落实职工的参与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选举结果职工群众基本满意。
(三)加强连队职工和流动人员普法宣传
为了使连队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不留死角,除对连队职工开展法治宣传外,还对非职工及流动人口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因该连队距离团部较近,再加上团场在一连建立了养殖小区,流动人口相对较多,流动人口的法治教育就成了本单位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为此在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连队办公区、晒场、居住小区、企业工地等地点,采用悬挂法治宣传横幅、展示法治宣传图板、发放法治宣传资料等方式开展法治宣传。
邀请团社保、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对流动人口进行安全生产、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教育。邀请团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对该连的在建工地及企业招聘的员工进行法治讲座,重点宣传与流动人口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民法典》《刑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为流动人口解惑答疑,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其法律意识,使得流动人群能熟悉寻求法律服务的渠道,通过合法途径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使得职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不断增强,连队干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法治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四)聘请法律顾问,建立法律服务室
一连于昭苏县天骄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签订法律顾问合同,由专业律师对连队决策和连队职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涉及到连队与职工签定劳动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等都由法律顾问把关,落实团场基本经营管理制度,工作务实推进。职工也通过咨询连队法律顾问,通过合适的途径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一连还建立了法律服务室,由团司法所工作人员和连队法律顾问每周定期到连队座班,为职工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宣传法律知识。同时不定期由团司法所工作人员为连队职工群众上法治宣传课,宣讲法律知识,培养职工群众学法、用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
(五)打造法治广场,创建法治巷道
为做好普法宣传工作,加大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力度,一连精心筹划建设,打造融合法治元素与兵团文化元素为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巷道。通过法治文化石碑、法治人物雕像、法治故事长廊等法治元素中,将“宪法至上”“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念轻松展现给职工群众。将法治宣传融入职工群众生活中,使职工群众在休闲娱乐时,近距离领略法治文化,感受法治精神。
(六)贯彻落实“枫桥经验”
本单位认真落实“枫桥经验”,成立专门的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立连队调委会成员和连队网格长联调机制,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工作。成立由团司法所、派出所、政法办等相关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负责调解基层单位上报的疑难复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每月开展1次矛盾纠纷排查,做到纠纷排查“巡诊”制度化,重要节点“急诊”规范化。
努力提高调解委员会业务能力水平,积极参与团司法所组织的调委会工作督导和人民调解员培训。将9名网格长纳入人民调解队伍,每季度对网格长进行1次人民调解法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把他们培养成为调解能手和法律明白人。
【特点和效果】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本单位干部思想面貌焕然一新,依法行政能力显著提高,职工群众法治意识和安全感增强,连队不稳定因素和矛盾纠纷及时发现、调处,无重大民转刑和重新违法犯罪案件发生。连队各族群众关系和睦融洽,无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活动,形成自觉学法、用法、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对连队安全感满意度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