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彝区法治新寨建设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四川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明确了“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取得新成效”等奋斗目标。

随着脱贫攻坚时代乡村振兴事业纵深推进,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等区位的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等问题容易堆积发酵,成为“三农”问题全域解决的难点堵点。针对以上问题,2021年,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镇茗新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彝家·法治新寨”建设的试点村,开展了“项目式”的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期在大小凉山彝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乐山经验。

【任务措施】

2021年3月以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茗新村结合基层治理实际情况,特别是法治建设方面的短板弱项,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领导和支持下,以创建“彝家·法治新寨”示范试点工作为契机,创新“12348”工作法,即:建设1个彝家法治新寨,打造法治宣传、法治教育2类文化阵地,研究法治促进农民增收、法治助推农业发展、法治保障农村稳定3大课题,建强法律顾问、法律明白人、德古调解员、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4支队伍,健全土地赋能、控辍保学、禁毒防艾、“双高”治理、民俗保护、生态环保、平安建设、法纪监督8项机制,大力加强法治乡村建设,为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一)法治助推产业振兴方面

一是依法规划促进发展。统筹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彝家新寨住房建设,探索农村保障性住房新模式,新建村、组、户及产业路,高标准建成学校、文化室、卫生室、警务室等,基础设施配套功能实现全覆盖。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推动村级产业发展,促群众“致富”。

二是积极营造法治环境。制定村级依法履职事项、协助办理事项、负面工作事项“三项清单”,探索建立乡村振兴等特色巡回法庭,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高标准建设村级公共法律服务站,配强法律顾问,不断加强村级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

三是全面监管集体经济。充分发挥《四川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条例》规范指引作用,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健全民主管理机制和资产状况、债权债务、财务收支、收益分配、预算决算执行等公开公示制度,设立监事会,加强审计监督,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经济活动。

(二)法治助推人才振兴方面

一是引进法治人才。创新健全法治人才资源共享机制,如产业协会组织法律顾问分片区监管服务,积极对外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弥补人才资源缺漏。

二是赋能公职岗位。注重提升校园等公职岗位人员法治素养,设置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以及双语法治教师,专门为乡村振兴提供法律服务以及法律教育,为乡村村民、乡村企业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组建服务团队。组建由东西部扶贫协作、司法系统对口援助、市法律援助中心优秀律师、对口联系律所、高校法学教授、机关单位公职律师、国有企业法律顾问、乐山师院政法系学生等专业人才组成的法律志愿服务团队,持续推进乡村法治建设。

四是培养法律明白人。在企业法人、产业致富带头人、村组干部、德高望重的毕摩、老党员以及村民代表中,遴选培养法律明白人,为广大村民在法律方面提供服务教育。

(三)法治助推文化振兴方面

一是建设法治文化阵地。以“德与法”为主题,按照“点、线、面”相结合方式,建设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广场”和特色“法治文化校园”。全面推进茗新村法律服务咨询中心规范化建设,充分整合司法行政工作资源延伸到茗新村,为村集体和村民义务提供法律服务、政策咨询和矛盾纠纷调处。

二是提炼民族法治品牌。创建“点亮火把”未检(未成年人检察)品牌,为彝区未成年人照亮前行的路。创新打造“普法小阿依”(彝语音译,意为小朋友)品牌,积极推进“小手拉大手”活动,以“一周一条”为标准,将法律常识带回家,实现学校法治教育向社会的延伸,切实破除彝汉语言交流壁垒,促进提升茗新村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

三是提升普法宣传实效。充分发挥彝族毕摩教化作用,将村规民约用彝语经文说唱形式诵读给广大群众,实现村民自我教育管理“更精准”。把涉及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律法规印制成小册子、普法挂历、挂图等,让村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落实四川得助律师事务所重点帮扶茗新村,充分发挥村法律顾问作用,通过以案说法形式,进行精准普法。

(四)法治助推生态振兴方面

峨边县深入挖掘彝族生态平衡方面的传统观念,在全国民族地区率先通过立法推进人居环境治理,深入开展清河、清渠、清沟、清路、清院“五清”行动,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实施最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加大环保监管力度和问责力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构建“检察+”野生动物保护联盟协作配合机制,探索巡回开庭模式,以案释法说理,通过发放宣传册、播放公益广告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五)法治助推组织振兴方面

一是创新推行“德古”工作法。将彝族民间德高望重、群众拥护的“德古”人士聘任为人民调解员,纳入调解工作体系,提升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彝族群众依法开展社会活动、依法参与基层民主管理、依法表达利益诉求、开展普法活动。全县选聘“德古”53名,并专门制定《德古调解工作管理办法》,2021年,德古调解员排查各类纠纷案件356件,调解成功348件,调解成功率达98%。

二是创新推广“亲情”工作法。每逢彝区群众红白喜事,由乡、村两级党组织派人参加“赶人情”,形成亲情式的党群干群关系,面对面开展法治宣传和收集意见建议、问题诉求、评价反馈,实现普法宣传从强迫式到亲情式、工作效果从强制推行到自然而为、干群关系从路人到亲人,有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是创新推进“三议”工作法。村级事务决策由村“两委”提议、村民议事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明确村务依法公开“五个必须”,积极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民主决策,强化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村级事务管理透明度,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特点和效果】

2021年以来,根据中央、省、市对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协作,结合茗新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坚持法治理论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推进落实了“彝家·法治新寨”建设项目的实地调研、会商论证、规划设计、具体实施等工作,完成了茗新村“彝家·法治新寨”项目建设,茗新村治理现代化成效初显。2021年9月,茗新村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实现了从昔日的“脏乱差”到今日的“靓美新”蝶变。

在后脱贫攻坚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法治乡村建设永远在路上,茗新村“彝家·法治新寨”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下一步,茗新村将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武装,认真总结经验,聚焦短板弱项,全面汲取四川法治建设“1+8”示范试点经验,有序推动“彝家·法治新寨”提档升级,完善村支两委依法决策、依法治理、依法监督制度机制,建立村级法律服务“中心站”、依法治校“示范校”、平安警务“标兵室”、民族团结“习法堂”,打造峨边普法品牌——“普法小阿依”,争创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力争创立有较大影响力的民族地区乡村法治示范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