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全社会都要了解、尊重、关心、服务少年儿童,为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社会环境。”自2016年6月最高检与教育部联合开展“法治进校园”活动以来,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检察院积极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打破原来“换汤不换药”的普法内容与形式,以本院原创的“小曦姐姐讲故事”“小西的法治假期”两大普法品牌赋予传统的“法治进校园”以创新内核,增强校园普法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举办校园法治宣讲、检察开放日、“模拟法庭”“法治小剧场”200余场次,覆盖辖区中小学、幼儿园未成年人数十万人次。同时,河西检察院积极探索以“我管促都管”合作保护机制,立足职能,主动对接教育局、民政局和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统筹资源,有效化解普法“各自为政”“点到即止”等问题,进一步以专业力量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推动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大格局。
河西检察院多次获评国家级、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未检干警先后荣获“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活动表现突出个人、天津市“七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检察院法治教育基地荣获“天津市法治宣传教育阵地优秀品牌”,《拒毒品爱自己享未来》法治课荣获全国检察机关“法治进校园”精品网课,“小曦姐姐讲故事”普法品牌荣获天津市检察机关优秀检察文化品牌。
【任务措施】
(一)创立“双品牌”,为校园普法注入“新元素”
针对以往纸媒普法受众少、覆盖面狭窄、形式生硬、内容“脸谱化”等弊端,河西检察院依托“河西未检”官方微信公众号,推出“小曦姐姐讲故事”和“小西的法治假期”两大未成年人普法品牌。
“小曦姐姐讲故事”是通过检察官“小曦姐姐”讲普法故事的方式,设置有声小说系列、法治作业辅导系列以及“青春不毒行”禁毒专辑等专题栏目,打造校园普法云课堂。截至目前,“河西未检”发布“小曦姐姐讲故事”发布133期,浏览量10万余人次。在“线上讲”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将课堂运用到“线下”未成年人特殊检察工作中。“小曦姐姐讲故事”团队在工作中发现,辖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占未成年人犯罪人员的近半数,而这些孩子是传统校园法治宣讲的“盲区”。为实现罪错未成年人的平等保护,破解帮教难题,团队一方面搭建网络帮教平台,“线上”定时收听签到、检察官在线答疑解惑;另一方面“线下”沙盘心理辅导、面对面谈心谈话。用“线上”与“线下”同步关注、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预防未成年人再犯罪,深化普法效能。2021年暑假,“小曦姐姐讲故事”与检察院另一普法品牌“法治小剧场”联名推出“童话文明”法治小剧场,让孩子们从听众成为主演,与检察官同编排、同演出、同授课,打造双向互通的“体验式”普法教育模式。
“小西的法治假期” 是2017年暑假前夕,“小曦姐姐讲故事”团队针对辖区中小学寒暑假前的假期教育时间短、次数少的问题,开发设计了一位新的故事主人公——动漫人物“小西”。团队征求汇总辖区学校的教育需求后,整合编辑近期办理的案例,以“小西”在假期中可能会遇到的法治事件、社会上热议的热点事件为题目内容,每个假期前夕在学校内发放,每周将录制好的作业辅导发布至“河西未检”公众号供同学们收听学习。
(二)搭建“新舞台”,为未检工作开拓“新天地”。为了给未成年人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检察服务,2021年,“河西区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暨“河西区未成年人司法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其占地600平方米,分为河西未检“时空隧道”、法治宣传“畅想空间”、工作硕果“羽化成蝶”及执法办案“心灵驿站”“灵魂港湾”工作区等,是目前天津检察系统规模最大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基地,也为各职能单位合作搭建未成年人社会支持体系提供了现实阵地。其中,“时空隧道”展现了河西未检自1987年成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案组”到如今“晨曦未检工作室”的发展历程;“畅想空间”为未成年人户外活动空间,以体现司法保护、政府关护、网络守护、社会呵护、学校保护、家庭爱护的“六护之窗”宣传展板环卫,通过法律知识答题游戏,让孩子们寓教于乐、学法明理;“羽化成蝶”记录了检察院联合其他职能部门帮教涉罪未成年人迷途知返、帮助未成年被害人及其家庭治愈伤害回归正常生活的工作轨迹;“心灵驿站”内设置实体沙盘、电子沙盘、心企智能互动宣泄系统和按摩椅,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灵魂港湾”集讯问、询问、帮教、心理辅导多功能于一体,“一站式”办理涉未成年人相关案件。
(三)汇聚“团队力”,为法治保护增加“新活力”。为进一步激发“小曦姐姐讲故事”品牌效能,河西检察院与辖区中小学联合,选派擅长未成年人思想工作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教师和中学生,分别组建“检察官+教师+中学生”的“园丁”和“星星”法治宣讲团,根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需求,结合教育系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配合检察机关向辖区未成年人进行法治宣讲。组织对全区15名青少年事务社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专题培训,提升青少年司法社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帮助司法社工更好的围绕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和双向保护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政府保护和司法保护深度合作模式,在辖区未成年人救助中心设置“小曦姐姐工作室”,由未检干警担任“法治副主任”,对民政局工作中遇到的缺乏监管或需要救助的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律救助。
(四)借力“融媒体”,为多维普法搭建“新阵地”。依托多方新媒体力量,“小曦姐姐讲故事”团队通过粉丝见面、电视节目录制,进一步扩大品牌栏目融聚效应。在河西有限电视台《检察官说案》栏目讲述案例节目;在天津广播电视台《法制纵横》栏目,围绕“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免受侵害”,讲述办理涉未案件背后的故事,观众、听众数十万人;在天津电视台“融媒体粉丝狂欢节”科教频道展台现场举办的“粉丝见面会”上,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为主题和现场的孩子及家长分享幼儿安全自护教育。为适应疫情常态化要求,将“小西的法治假期”升级线上视频讲解的“法治小课堂”,把假前教育贯穿到假期始终、拓展到辖区各所学校,并作为天津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品课程,在“津云”、“喜马拉雅”APP线上展播,已推出10季156课,受众达数十万人次。
(五)走向“大天地”,为普法品牌增添“新受众”。2019年,“小曦姐姐讲故事”团队主讲人陈晓曦被高检院选派参加中央电视台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制作的法治节目《守护明天》第三季节目录制。通过分析未成年人侵财类犯罪案例及其背后社会、家庭原因,探讨对未成年人价值观、财富观的教育问题。同年6月,陈晓曦作为“法治进校园”全国巡讲团成员,走进“三区三州”的新疆阿克苏、克州、喀什和和田的学校村庄,将“小曦姐姐讲故事”品牌栏目传播到天山南北。法治课用“讲故事”的方式开讲,以“我与宪法共成长”、“大雄的成长故事”为题宣讲爱国主义法治理念、预防校园欺凌,同时以音频发布随感讲述巡讲故事,播出后获得听众好评,检察日报以《中国31号界碑旁的法治课》为题进行了报道。
【特点和效果】
(一)坚持品牌意识,着力在普法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以未成年人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法治教育的最优效果为着力点,量身定做普法产品,打造孩子们眼前一亮、深入人心的普法品牌。一是内容上突出一个“近”。“故事”来源于“生活”。空泛的法律条文,说教式的法治宣讲其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二是形式上突出一个“新”。推出未成年人喜爱的法治产品,重形式、轻内容,即形式要顺应未成年人的口味,内容要尽量简单、生动;三是与受众感情上突出一个“亲”。通过用亲切的声音、知心的话语和真诚的关爱,拉近未检工作者与未成年人之间的距离;四是效果上突出一个“真”。法治宣讲需要的不是“排场”和“形式”,而是更实在的让孩子们真正听得进去。
(二)坚持普法质量,全方位创新普法内容、形式和方法。进一步加强校园普法双品牌的全媒体覆盖,充分发挥检察日报等检察传统媒体主阵地作用,用好“两微一端”新媒体,传播引领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司法理念和法治风尚,展现品牌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厚感染力。
(三)坚持系统思维,形成普法教育整体合力。通过司法机关“搭台子”,努力扩大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的社会参与面,集合、共享多机关普法资源。按照“一次普法三步走”方式,通过调研充分了解不同未成年群体的普法需求,树立未成年人及其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在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需求和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联合制定合理的普法实施方案开展活动,有效化解多头普法、扎堆普法、内容重复、资源不均等问题,在形式、内容、规范化等方面为未成年人提供不一样的“法治教育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