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成都市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普法依法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武侯区晋阳街道吉福社区面积0.78平方公里,现有居民小区26个、常住8497户、2.3万余人,其中藏、羌、回等18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比10%,整个社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年均超过3万人次,各类矛盾纠纷时有发生,社区法治建设和依法治理等工作压力相对较大。

近年来,吉福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市、区涉民族法治工作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系列可供借鉴、参考的基层民族法治建设实践成果,并对推动社区依法治理、整体提升社区法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任务措施】

(一)坚持党建统领,持续健全治理机制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共建共担共享社区治理格局”目标,吉福社区始终坚持党建统领民族法治建设工作,不断推进社区治理探索创新。主要做法有:

一是构建“大党建”格局。推动建立吉福社区民族文化之家党支部,构建起“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民族文化之家党支部”互融互促的社区“大党建格局”。

二是实行党员“全员融入”。整合小区49名在册党员、18名楼栋长、52名单元长力量,组建“睦邻楼组”,打造“睦邻党建”,通过党员亮明身份,重构邻里关系,实现小区治理家园化、和谐化、法治化。

三是推进交叉任职。积极推进小区党支部委员与小区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细化党群服务、民情议事、联合共建等实施细则,形成“党组织+业委会+物业公司+各类微组织(治保会、老协、志愿者)”协同参与的共建格局,有力推动了“决策共议、经费共筹、小区共治”模式的探索。

四是建设党建活动阵地。特色打造60㎡的“红色共享小屋”,常态化开展“6+N”服务(即民情议事、政务下沉等6个基本功能+居民自选项目),通过“功能升级—服务嵌入—活动再造”,成为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和自治组织共商共议、共建共享的新载体,也成为小区居民可进入、可停留、可参与的新场景。

五是构建末端化服务体系。成立由社区网格员、楼栋党员和单元意见领袖组成的“末端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党组织体系向单元延伸的“最后一米”问题,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小区里的那些事”。

近两年,社区累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60余次,服务群众5500余人次,社区党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并先后获评“四川省党建引领示范小区”“2019年成都市百佳示范小区”等荣誉称号。

(二)强化社区协商,培育提升“三共”意识

“社区共建,责任共担,幸福共享”,吉福社区在全力打造社区法律之家“有事来协商”多层次议事协商平台过程中,高度重视对社区各组群众“三共”意识的培育和提升,并汇聚了一批包括各级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等在内的专业化社会力量,常态化为社区汇智、履职或服务。

一是社区共建。针对社区保障资金使用、社区重大事务、民族团结创建等重大事项,引导各族群众更好地融入到社区大家庭之中,通过法定程序把一些居住在社区的政协委员选进社区的居民代表大会、居民议事会等议事决策机构,推进“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商、民事民定、民事民办”。同时,社区党委负责统筹协调,形成“协商载体的多样化”,发挥协商主体的积极性,确保“协商成果的有效性”,确保民主协商成果得到及时采纳转化,确保协商民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责任共担。针对居民关注的小区设施老化、没有停车位、居民上楼难等治理难题,延伸社区协商议事的触角,在小区“红色共享小屋”开展协商议事,发挥政协委员、社会组织等资源优势、专业优势,先后在交大庭院、别墅一期两个小区推行“点子众筹、资金众筹、人力众筹”自主改造模式,交大庭院众筹资金近200万,别墅一期众筹资金700余万,完成了大门、地下管网、车位改造、绿化升级、道路黑化等自主改造项目20余个。

三是幸福共享。吉福社区法律之家聚焦“居民主体”,坚持居民自治为先,推动居民从“观众”变“主角”;坚持提质赋能,不断激活各族群众共治热情。近两年来,社区培育开展“共享奶奶”“智慧妈妈团”等特色服务项目30余个,其中“共享奶奶”被成都市委组织部给予肯定性批示并在全市推广,受到人民网、中新网等媒体广泛报道。

2019年8月,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到社区调研,称赞吉福社区为“民族团结的典范”。2020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现场经验观摩交流会在吉福社区举行。2021年7月,班禅大师到访吉福社区,对吉福社区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三)建强调处平台,平等保护群众权益

妥善处置涉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在晋阳街道党工委领导下,社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效便捷化解矛盾纠纷新途径,着力建强纠纷调处平台和夯实纠纷调处队伍,为从源头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共建和谐社区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创建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室。2018年,社区设置少数民族人民调解工作室(高贵珍格桑花工作室),组建了一支由汉、藏、回、蒙、彝、满、苗族等少数民族代表人士、专家学者和法律工作者担任特约调解员的调解队伍。成立至今,调解室共化解全市涉少数民族群众的各类邻里纠纷、劳资纠纷、交通肇事纠纷、医患矛盾纠纷等100余件次。

二是设立社区群众之家。社区群众工作之家以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为支撑,汇聚了一大批少数民族调解室专家顾问、共建律师事务所律师、社区两委成员及热心居民,主要致力于化解诉前矛盾纠纷,并按照每日分工值日制度常态化开展群众工作。截至目前,社区群众之家已成功调解武侯区法院委派案件数十件,受到法院充分肯定。

三是引入专业化社会组织。主动引入成都祥瑞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等社会组织和法律志愿者队伍,共同有效化解妥处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矛盾纠纷。

吉福社区大力推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做法,被作为“枫桥经验·四川践行”典型案例予以推广,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法制日报等20多家媒体报道。2019年12月,社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四)厚植文化底蕴,共筑社区精神家园

繁荣发展法治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悦人、树人功能,整体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识和能力;厚植文化底蕴,提升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构筑社区各民族群众的精神家园。这是吉福社区法律之家建设中的另一突出做法。

一是孵化民族文化项目。近年来,社区已成功孵化“绘画艺术交流中心”“中国唐卡馆”两个民族文化项目,法治精神、规则意识被融入项目打造、文艺创作、传承人培训、文化交流等活动中,目前已培养来自全国的藏族唐卡传承人1400余名,举办各类民族文化交流活动150余场(次)。

二是开展文艺演出活动。积极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藏族唐卡(噶玛噶孜画派)传承人、中国好人拉孟设立吉福社区少数民族法治宣传队,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居民能歌善舞优势,并结合重大节日、国家宪法日等已开展普法文艺表演活动40余次,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传播法治文化。

三是打造法治文化景观。在武侯区司法局、区法院等单位支持下,联合打造社区法治文化景观,将法治文化与民族文化、天府文化、三国文化等充分融合,让居民在休闲娱乐中学习法律知识,营造浓郁社区法治文化氛围。

四是建设家庭法治文化。结合社区“最美花园”“最美邻居”等活动,将家庭法治教育、家庭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其中,把空间“门对门”变成生活“面对面”,紧密邻里关系、促进家庭和睦,共筑社区精神家园。

2021年5月,湄公河国家驻华使节团考察吉福社区,对社区民族团结和文化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特点和效果】

“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这是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精神之一。结合辖区实情,吉福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依法保障社区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为指引全力打造社区法律之家,将社区民族法治建设融入法治宣传教育、纠纷预防化解、法律咨询服务、法治文化建设等工作,不仅有效提升了社区普法依法治理水平,也为全国相关城市社区如何营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社会条件提供了参考样本。

结合新时期城市社区民族工作的新趋势、新要求,吉福社区将从丰富便利服务内容、扩容专业调解队伍、打造社区法治文化品牌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做深、做实、做细城市社区民族法治建设工作,持续提升城市社区涉民族事务法律服务水平,为建设法治武侯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