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内容
【基本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近年来,绵竹市积极践行“坚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新要求,在促进年画产业蓬勃发展之际,深挖传统年画文化法治基因,创新打造绵竹法治年画,用法治年画反哺社会发展,构建起现代法治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任务措施】
(一)协调优势资源,把法治精神和传统文化融合好
聚力法治年画编制程序把控,发挥院校、律师专业优势,潜心研究、细心打磨,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年画作品。
一是健全制度机制。创设保护专项资金、工匠评定制度,探索建立年画传承人考评和激励机制,组建以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资深法律专家及学者为主的法治年画创编队伍,深入实地调研、集中梳理,形成全过程规范化法治年画创作流程。
二是精心组织编制。系统创编法治年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跨越三个独立一级学科,绵竹市司法局、美术家协会和四川师范大学法学专家、资深律师等通力协作、攻坚克难,将专业抽象的法言法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年画故事,辅之民谣、顺口溜等形式帮助理解记忆,画面生动、语言活泼,千年历史的年画担负起绘读法条的功能。
三是多方协作审改。绵竹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等部门工作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校专家等共同审核修改,发动群众诵读校对,力争法治年画作品实现图文达意、释法有效。
四是打造标准品牌。法治年画人物以传统绵竹年画为依托,大多为暖色、亮色调胖娃娃形象,人物造型夸张、辨识度高。每张法治年画统一加盖“绵竹年画”篆书印章,塑造品牌形象,推进年画释法标准化运营。
(二)拓宽宣传路径,把线上宣传和线下推广结合好
聚焦解决普法宣传实效不高问题,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平台载体,着力开展沉浸式铺开式和针对性宣传。
一是开展现场沉浸式体验。以四汇斋、三彩画坊、轩辕年画等39家年画作坊为依托,通过举办年画培训班、创作营、研习班,设立绵竹年画主题邮局,打造年画创作基地特色产品等,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开展群众性民俗文化活动,邀请人民群众亲身参与法治年画创作活动,知名年画艺人及资深法律专家现场创作和解释法条,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髓,促进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融合发展,提升群众法治文化素养。
二是开展线上铺开式宣传。精心创作“年画娃娃”系列微信表情包、电子书、H5等新媒体产品,拍摄制作法治年画普法宣传小视频,在“两微一端”平台和门户网站等官方平台优先发布,同步发动地方自媒体和网络达人转发扩散,实现“官媒发声、自媒共振”,营造出良好的网上舆论氛围。
三是开展线下精准性创作。紧扣群众需求及普法重点,创作《“法律七进”绵竹年画释法》读本一套6册,分机关篇、学校篇、乡村篇、社区篇、企业篇和单位篇,集艺术性、观赏性和收藏性于一体,具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携带方便等特点,每篇60余页,收录了200余幅生动精美的法治年画,在全省公开发行2.4万套,14.4万册。2021年创编完成《民法典·绵竹年画绘本》,通过将《民法典》中300条法律规范编写还原为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故事,配以朗朗上口的释法短语和顺口溜的方式,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变传统法治宣传内容碎片化、抽象化、笼统化为系统化、形象化、具体化,切实增强群众对法治的深入理解。
四是举办讲堂针对性培训。聚焦领导干部法治培训和青少年法治教育,把法治年画作品拓展到领导干部政治轮训和学生普法教育中,有针对性地延伸创编《党的十九大年画宣传读本》《依法治国年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年画宣传读本》《绵竹市青少年法治教育辅导读本》等年画读本,受到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少年的追捧青睐。截至目前,现场参与法治年画体验达到104.3万人次,参加受训领导干部和青少年30000余人次,新媒体使用量下载量超过50万人次。
(三)挖掘发展潜力,把法治价值和后期运用承接好
把法治年画作为所的联动、城市提档升级、拉动乡村文旅产业的特色品牌,扎实做好法治年画“后半篇”文章。
一是挖掘发挥矫治潜力。推动法治年画走进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将其作为艺术矫治的重要方式,组织戒毒人员学习法治年画创作,在培养掌握一技之长时潜移默化融入法治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已开展培训班四期,培训戒治对象120余人,创作绵竹法治年画相关作品1700余幅。
二是融入城乡景观打造。结合绵竹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和街道、乡村文化建设等工作,把法治年画与文明城市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长廊、法治院坝,拓宽法治年画外延边界,绘就城市“法治文化阵地地图”,实现了“景中有法,法中有景”,共建设绵竹年画法治文化广场12个,法治院坝、法治长廊150个,法治年画上墙超过4000平方米。
三是打造法治文旅品牌。结合乡村振兴工作,以法治文化为载体,把法治年画作为地方特色人文景观,打造“乡遇画里”文创社区、熊猫里等特色法治文旅景区7个,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400余人,人均增收千余元。以绵竹年画节为纽带,搭建起四海文化交流平台,弘扬和传承了传统文化,推动旅游和法治文化的深度融合,实现法治的社交化传播。
四是探索年画产业法治保护。制定《德阳市绵竹年画保护条例》,鼓励和引导绵竹年画行业组织、生产企业和公民个人依法申请绵竹年画及衍生品注册商标或者专利,规范使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实施以来,四汇斋等多家企业申请注册了数百件与年画相关的商标,在对外经营的过程中打击商标侵权行为,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特点和效果】
一是充分运用地方文化资源赋能普法工作。文化是法治之源,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体系,蕴含着大量优秀的法治文化。绵竹年画作为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题材内容丰富,风格吉祥喜庆,蕴含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绵竹年画和法治的融合,让法治文化接地气、润人心,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普及,有利于守法行为的自觉养成。
二是有效开展年画释法普法助力依法治理。绵竹市运用绵竹年画文化载体,将法治宣传形式由过去单一的“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从群众“被动普法”向“主动学法”转变,以通俗易懂的普法方式,升温了全民普法的热度,为人民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开展年画释法工作以来,普法效果显著,绵竹平安建设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数和党风廉政建设社会满意度测评指数大幅度上升。